【摘 要】
:
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对其语言的研究开辟了一条通向理解艺术作品的道路。绘画语言包括色彩、空间、构图、笔触等绘画元素,油画中的语言作为油画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哪种绘画流派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纳比派代表画家维亚尔为例,对其在纳比派期间的绘画语言特色进行探究,同时阐述其在笔者创作中的引导启发作用。笔者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概括总结出维亚尔艺术作品的三个风格分期和不同分期内其作品的不同特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对其语言的研究开辟了一条通向理解艺术作品的道路。绘画语言包括色彩、空间、构图、笔触等绘画元素,油画中的语言作为油画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哪种绘画流派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纳比派代表画家维亚尔为例,对其在纳比派期间的绘画语言特色进行探究,同时阐述其在笔者创作中的引导启发作用。笔者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概括总结出维亚尔艺术作品的三个风格分期和不同分期内其作品的不同特征,本文以其中期1890年-1900年绘画作品的绘画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在此期间维亚尔艺术作品中绘画语言在画面中的应用及对笔者创作的影响。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纳比派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维亚尔的艺术理念和艺术风格变化,第二部分:分析维亚尔作品的绘画语言,主要包括色彩构成、笔触和空间。第三部分:共分为三节,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笔者结合自己的创作主题,展示了前期对维亚尔绘画语言的借鉴,以及后来笔者绘画语言风格的变化,并将其原因和过程进行梳理,将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思考以及下一张创作中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文图结合的形式呈现。
其他文献
当今教育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朝着现代化方向更快地前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强调提高受教育对象的GIS应用水平,同时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作为信息技术中重要系统的GIS,它强大的空间性与地理学所要求的空间思维能力有较好的贴合。GIS的空间定位、空间比较和空间分析等强大优势,可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发展。怎样可以更
“行旅”文化作为一个母题,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山水画的发展,一直都存在以“行旅”作为内容的山水画。发展至宋代逐渐成为一门发达的表现题材,在宋代所有的山水画家都有“行旅”题材的创作,甚至当时的花鸟画家亦有“行旅”题材画的创作。“行旅”题材山水画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漫漫行旅的意境表达出画家自身对人生的思考。本文梳理了北宋“行旅”题材山水画成熟成因,对行旅图中行旅元素的意象进行了分析。北宋
本文通过对《青卞隐居图》中皴法的探究,得出其皴法语言具有繁密之美的特点,并深入剖析其繁密之美的具体表现,进一步阐释其对个人水墨画创作语言的启发。结合古代人物画描法的密体风格特点与古今水墨画创作实践经验,为皴法语言融入个人水墨画创作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主体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青卞隐居图》中皴法的语言表现。一方面,整合历代画家对《青卞隐居图》中皴法特点的评述,得出牛毛皴与解索皴等皴法的运
当时间来到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的挑战。黄宾虹在中国传统绘画受到质疑的时候,深入传统之中寻找中国画的民族性,又以高远的眼光结合与世界艺术的共通之处,以探索中国传统绘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出路。本文围绕黄宾虹的花鸟画,分四个章节分别分析其形成背景、风格成因、风格特征及其花鸟画美学内蕴对笔者创作的启示。黄宾虹花鸟画的成就受其山水画光芒的掩盖遂为人所不重,但是纵观中国花鸟画史,黄
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1525——1569)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优秀艺术家之一,彼得·勃鲁盖尔的农民题材绘画对西方艺术界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本文以农民题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彼得·勃鲁盖尔的艺术为例,分析其农民题材绘画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基础上,追寻彼得·勃鲁盖尔的乡村农民题材的质朴及其艺术中的“一顷刻”灵动感表达,并从其艺术特质中追寻人物质朴形象中的“一顷刻”灵动感的
绘画中的空间表现,是画家基于现实空间下,在二维平面上再现或表现事物对象的存在形式。受中国古人特有宇宙观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在空间表现上,体现出富有节奏变化的空间感,将主观个人感受融入到客观世界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空间表现形式。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种类之一,其空间表现也体现出了与其他画种不同的一面,伴随着新时代下审美观的改变和西方绘画的影响,当代工笔花鸟画的空间表现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通过对帕尔斯坦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结合历史的前提下进行研究,总结其绘画特征和特色、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并与笔者本人的艺术创作结合起来。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帕尔斯坦的个人成长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介绍了绘画风格改变的原因。从抽象艺术对帕尔斯坦艺术理念的影响到最终现实主义风格的确立,帕尔斯坦开始探索自己的绘画道路,并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创作创作主题。第二部分从帕尔斯坦与新现实主义
“清初四僧”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他们以不同的艺术审美追求形成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明末清初的文艺在感伤-愤怨的感情基调下发展,总体观“清初四僧”绘画风格弘仁、石涛、八大的绘画中充满不同程度的冷逸的感情色彩,独有髡残的绘画中充满热烈蓬勃的激情,这点在当时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是难得的。从此点出发通过对四僧的比较研究发现,对髡残呆板的认识来自于“清初四僧”这一特定概念,这种观点总是强调
城市现代化语境下,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出现,提高了大众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迭代速度。因此,人们不仅可以快速获取知识与信息,而且对事物的观察与体验变得更加细致与丰富。城市中大量的图像以直观的方式映入人们的眼帘,且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使得人们对图像的阅读成为常态。同时,人们可以更加便捷的获取到大量的绘画作品,其中出现了以城市题材为主的绘画,这些作品中既有表现人们生活的城市环境
莫里斯·郁特里罗(1883-1955)是法国巴黎画派中以描绘日常生活周围蒙马特地区街景而知名的艺术家,作为二十世纪法国独具个性特色的风景画家,郁特里罗的一生都在痴迷于风景创作,他渴望透过绘画作品表现自我的真实情感。郁特里罗的绘画作品中充满着忧郁、哀愁的气息,这都源自于他的真实生活经历,构图、色彩、情感三者是互为依托的存在于他的画面中的。本文从第一章研究郁特里罗的成长经历入手,简要介绍了现实生活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