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补偿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旨在达到减贫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在中国,以退耕还林等项目为代表的生态补偿实践在国际上已经产生巨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生态补偿政策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标,并在一些地区同时减少了贫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往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往往依靠项目的运行,这些项目由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主导,往往强调生态保护的目标,而忽略了长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如没有强调参与政策的微观主体农户的行为及生计后果。本研究将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利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理论和方法,对潮白河流域上游4县17个乡镇共700多份农户做了实地问卷调查,关注参与稻改旱农户的生计状况,并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家庭结构农户的生计资本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分析农户的生计资本水平和组成状况可以发现家庭结构可能与房屋增值、工具增加、存款变化、教育支出增值等变量情况关系较大;分析农户的生计资本水平和组成状况可以发现,家庭结构可能与土地数量、家庭规模、教育水平和房间数量等变量关系较大。2、稻改旱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多样化生产,同时,稻改旱后,农户的打工活动显著增加,某些化肥的使用量显著减少。并且在稻改旱后,农户的能源消费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3、稻改旱显著改变了农户的收入结构,影响了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由以前的同时依赖于种植业和打工转变为现在的主要依赖于打工。特别是显著增加了农户的打工收入,并从整体上提升了当地农户的收入水平。4、有近一半的农户对当前政策持不满意态度,原因是稻改旱对他们的冲击更大。农户整体上支持改进后的稻改旱政策在当地继续实施。5、另外,当前的稻改旱工作还存在着如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范围狭窄、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机制存在阶段性,缺乏长效保障、配套政策、法规以及措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