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佛教很早便与政治产生了关联,佛典中记载的政教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这为僧尼参政奠定了原始基础。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佛教与政治的联系加深,并逐步屈从于世俗政治与世俗礼教。两晋南北朝时期,僧尼参政的现象频繁出现。其作为前朝遗风,为隋唐僧尼参政提供了借鉴。隋唐僧尼参政的概况论述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此时期僧尼参政又可大体分为五个阶段。其中,隋代是僧尼参政由全盛无序向全面规范转换的过渡时期。历经隋末唐初的短期混乱,自高祖稳定初唐统治至太宗贞观年间,僧尼参政进入规范期。武周革唐,僧尼对女帝的支持使得佛教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武周及后武周时代,是僧尼参政达于鼎盛的时期。鼎盛期内,僧尼的骄肆弄权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使得玄宗即位之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限制僧尼活动。玄宗统治期间,僧尼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其参政进入收敛期。这一时期僧尼参政程度较浅、形式单一。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乱后直至唐末,是僧尼参政的左右逢源期。中晚唐时期中央的佛教政策虽一度变化,但总体来说,僧尼受到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双重拉拢,僧尼与各政治势力间均有所往来,可谓备受尊奉、左右逢源。唐末五代,随着佛教发展的由盛转衰,僧尼参政也开始步入衰落期。其与左右逢源期相交织,部分相重合。总体来说,整个隋唐时期,僧尼的政治地位呈现出螺旋式下降的趋势。第三部分选取会昌年间,横向考察僧尼与各政治势力间的关系。会昌灭佛是唐代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其间拆寺、还僧数目众多,对佛教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会昌年间,面对法难,僧尼在皇帝、士大夫、宦官、藩镇等各政治势力间周旋,从中可略见隋唐时期僧尼与各政治势力的交往情况。最后对隋唐僧尼参政的实质进行了揭示,并概括出了此时期僧尼参政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探讨了僧尼参政对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