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会计稳健性原则是会计信息确认、计量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各国学术界关于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利弊之争却从未停止,这是因为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同所决定的。近年来,以会计稳健性缺乏“中立性”为由,2010年开始FASB和IASB就在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中剔除了会计稳健性。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在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中剔除会计稳健性,只是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弱化了对会计稳健性的要求。影响会计稳健性原则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企业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当初,我国财政部制定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让企业的财务信息更真实、更准确,被披露的财务报告更完善。但是,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已经违背了初衷,成为了上市公司操纵公司利润的一种手段。而会计稳健性原则就提供了最“完美”的借口,逐渐变得弊大于利。会计稳健性制定初始,稳健性原则确实有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重心也开始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局限性和决策有用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进一步强调了会计稳健性的作用但弱化稳健性的要求,对于资产的计提和转回方面也做了更为规范和严格的规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稳健性是否存在,作出重大调整之后的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在会计稳健性的原则下抑制了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目的。基于上述目的,本文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理论基础做支撑,选取2007年-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扩大了时间是窗口的同时,财务数据是自己整理出来的更具真实性,并且在模型2中增加建立现在比较重要的新的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是存在会计稳健性的且会计盈余稳健性是降低的;新会计准则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越高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