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能过剩,也被广泛认为是“重复建设”、“过度投资”以及“过度竞争”,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中国经济,特别是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经济。近十几年来,借助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东风”,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巨大投资并且进出口贸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民族地区的水泥、化工等传统产业以及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都得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并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是,自从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而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给民族地区的制造业出口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使得民族地区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为应对这场危机,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力求抑制民族地区的“投资潮涌”现象,并对已经失衡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受国内外多方面情况的影响,民族地区的过度投资现象促使某些产业出现运行困难的状况,并且这些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正在日渐加剧。根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显示,钢铁、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风电、多晶硅以及电解铝、光伏制造、有色金属、造船、航运、冶炼、造纸、酒精、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等许多工业行业的产能都出现明显过剩的现象。在本文中,我们按照西方国家的评价标准,采用产能利用率来评价产能是否过剩。通常,我们将位于79%-83%这个区间内的产能利用率规定为标准值,若是产能利用率高于95%则被看作产能不足,而低于79%则说明产能过剩。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估算,我国2011年的水泥建材、焦炭、平板玻璃、风电设备、多晶硅、电解铝以及光伏制造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8%、73.79%、75%、59%、43.79%、70%、50%,均低于79%属于产能过剩行业。这种产能过剩在以资源型工业为主的民族地区所引发的后果更是严重。鉴于此,如何正确认识产能过剩,如何防范和治理民族地区工业化建设中的产能过剩问题,是民族地区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首先,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现有的产能过剩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其次,从产能过剩的理论分析入手,结合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地分析了我国产能过剩的特殊形成机理。再次,对我国民族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详述了不同时期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并动态地分析了其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接下来,采用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实际状况,结合我国产能过剩的特殊形成机理,本文给出了治理和预防我国民族地区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宏观调控水平,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三是深化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四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五是开拓国内外市场,转移和消化过剩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