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鲽形目鱼类,俗称比目鱼,在生长中经历了变态发育过程。在变态前是左右对称的,在变态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时其中一只眼睛才逐渐移到另一侧,以后两眼一直在同侧。同时,内部的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等也成了左右不对称。已有研究表明,激素尤其是甲状腺激素在比目鱼变态过程中起了重要调控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甲状腺激素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但关于甲状腺激素在比目鱼变态过程中的变化,主要通过竞争性放射免疫法检测整尾鱼的总T4或T3水平,因此,没能了解甲状腺激素在各组织上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以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T3、T4的整体原位免疫显色技术,对变态各期牙鲆进行了T3、T4的原位检测,结果表明:在变态前、E期、F期的牙鲆移动眼下方的表皮细胞组织有T4信号;在变态时期两侧侧筛骨上都检测到了甲状腺激素信号,而在眶上骨、额骨上没有检测到;另外在鳃周围、心脏、各鳍上也检测到了T4、T3信号。这说明眼睛移动的起始可能由T4调控,而眶上骨的破裂和额骨的扭曲变形不是由甲状腺激素调控;而右侧侧筛骨随着右眼的移动相应的扩大变形、左侧筛骨保持原来的形状则是由甲状腺激素调控的。各鳍在变态过程中的发育也受甲状腺激素的调控。
Brewster(1987)认为眼睛移动是额骨变形、侧筛骨左右不对称生长造成的。本研究调查了经秋水仙素局部显微注射到眶下皮肤组织导致两眼对称的比目鱼头部骨骼形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眼睛移动和头骨的关系不是如Brewster假说那样,而是眼睛移动造成额骨变形。
因为微卫星分子标记(MicrosatelliteDNAmarker)在辅助遗传选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并能为筛选与眼睛移动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提供帮助。为了今后研究的需要,本研究从变态前牙鲆的cDNA文库中的42个ESTs序列中筛选出了46个微卫星标记,并从中选择21个微卫星在一个种群共30个样本中经过测试,结果表明其中20个微卫星标记具有多态性,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2到6变化不等,观察杂合度从0.06到1,期望杂合度从0.06到0.83不等。本研究还发现有三个基因的编码区中都有微卫星序列,且为三核苷酸重复,这可能和基因的功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