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讨论对象为从1928年到1929年发生的“革命文学”论战。作者希望说明,这场革命文学论战,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清理诸多文学理论、概念,并将这些概念带入到时代政治场域当中去的作用。以之为开端,这场文学论战实际上建立起了20世纪中国政治现场当中,文艺的政治性地位以及在现实政治当中的作用。同时,一系列在日后中国政治场域内发挥重要作用的诸多概念、问题也都在这段时间当中初露端倪。这场论战不断发展、深入,并随之渐渐将大量原有历史资源、外来资源、重要知识分子都卷入其中。而这些资源经由论战的整合、改写,开始真正在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现场生根发芽,并与之互动。本文将透过三个部分来进行阐述。第一,通过对于1925年前后大革命临近失败这段时间历史的描述,来说明当时革命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清党所带来的左、右分野的变化。借此希望能表明,这种变化中的左右分野,实际上是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时,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基本政治环境。这种新形成的局面,一方面使得知识分子生成了寻求新的革命出路的内在需求,一方面也促成了由左翼倾向的知识分子,最终认同中共的革命合法性。第二,通过分析《中国青年》上所提出的“革命文学”概念,以及在“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对于“文学”观念的重述,来讨论文学与政治场域并轨的内在动力。作者希望表明,这种并轨的动力,实际上来自于双方的内在需求。第三,通过辛克莱形象演变这一具体案例,来讨论在“革命文学”论争当中,各种力量被相继卷入,左翼话语影响力逐渐扩大的过程。本文认为,“革命文学”论战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一方面连接了20世纪早期中国革命当中的左翼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又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当中,进一步内化并取得话语领导权的起点。参与讨论的知识分子们,纷纷自觉地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术语,在论争的过程当中,不断深化理论问题,建立起一套独特的对于“文学”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