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是解决困扰已久的农业、农村及农民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深远。本文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新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总结出了新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而对如何加快新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通过分析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是:遵循国际农业劳动力转移规律,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农村非农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搞好城市化建设,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手段:农业增长是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力保障。(2)新泰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初步形成(1979——1983)、自由发展(1984——1986)、停滞不进(1987——1989)、快速发展(1990——2001)、稳步推进(2002——现在)五个阶段。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转移的地点是京津,广东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外出就业的途径主要是熟人介绍,从事的行业主要是服务业、简单的技术类工作及建筑业。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增加收入。转移具有反复性、政策导向性等特点。(3)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社会经济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对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存在消极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农业生产呈趋势老年化和妇女化,甚至出现土地撂荒的现象。外出务工劳动力由于心理等其他原因,还易于与城市居民产生冲突,导致犯罪等社会问题。(4)新泰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如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培训机制不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就业稳定性较低、农民工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要搞好转移,还面临着思想观念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城市就业压力增大、非农就业空间增长缓慢等制约因素,需进一步克服之。(5)根据新泰市实际,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是: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宽劳动力就业空间;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发展民营经济,拓展非农业就业空间;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