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绞编技法是中国出现较早的手工编织方式之一,采用一组平行,一组相互绞转的两组丝线制作而成。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绞编织物是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遗址出土的绛紫色罗织物,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绞编文物的考古发现来看,这种技法的使用地域范围广、涉及品种多、时间跨度大,是一种被先民广泛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新疆的多个墓地均有绞编文物发现,例如阿斯塔那墓地、营盘墓地、小河墓地、山普拉墓地等;在敦煌藏经洞、烽燧遗址也曾发现过该类文物;山东临淄郎家庄东周殉人墓、江陵马山楚墓、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等多个墓葬和遗址中也都有绞编文物发现;另外,北京大葆台汉墓、满城汉墓等墓葬中也出土过绞编和斜编技法混合制作的编织物。这其中品种繁多,出现有绞编履、绞编经帙、绞编毛织物、绞编草篓以及各类复式组带等,涉及到先民生活的多个领域。从时间范围上讲,最早出现的绞编文物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而后历代都被沿用,并且在汉唐时期达到高峰。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织成履,数量最集中的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绞编经帙。
按照考古发现的绞编文物的种类以及时间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唐代以前和唐宋时期两个阶段。唐代以前的绞编文物品种多样,但均为先民日常生活所需,而目前所知已出土的唐宋时期的绞编文物均为绞编经帙,属于寺庙用品。
经帙是古代寺庙中用于包裹经书的皮子,有织物经帙、竹制经帙、草帙等,竹制经帙即使用绞编技法编制。是以竹篾为纬,丝线为经,扭绞显花织制而成。唐宋时期的绞编经帙多出土于敦煌藏经洞,但因20世纪初外国学者在中国展开了一场抢夺珍宝的竞争,这批经帙珍品现多被收藏在海外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例如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地。其多为长方形,采用4宽5窄9条编织带编织,纹样以唐代十分流行的花卉纹、散点纹以及几何纹为主。为了更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绞编技艺,特选择了其中一件最具代表性的锦缘花卉纹绞编经帙(E0.1209/I)进行复原制作,从图案、制作方式入手,复原编织出该经帙。受佛教传播的影响,同时期日本、韩国也曾出现过绞编经帙,形制、尺寸、制作方法等均与中国经帙类似,但也有各自的特色。
除了在亚洲,世界其他地区的先民也使用绞编方式编织日常生活用品,例如埃及、北美印第安等地均有绞编制品发现。而在当代社会,中国民间以及少数民族手工艺者也还在延续使用这种古老的技法,并在原有技术基础上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