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偶复制,是指在择偶过程中,个体所做出的决策会受到其它个体对目标对象评价、判断影响的现象。也就是配偶选择的过程中相互模仿和复制的想象。对择偶复制现象的研究起源于对动物族群的观察。后来的研究发现,人类也存在择偶复制。人类择偶复制现象的研究中,常用研究范式是首先向被试呈现靶目标人物(如照片)作为评价对象;然后呈现该靶目标人物的相关信息(如带着婚戒、其他异性对该靶目标人物的选择意向等);最后让被试对靶目标人物进行再次评价。如果被试对靶目标人物吸引力的评价因为“相关信息”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就可以根据变化情况,做出是否存在择偶复制的判断。研究者们尝试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来探索择偶复制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的发生机制。择偶复制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性别、人物吸引力(包括榜样人物的吸引力和靶目标人物的吸引力)、择偶策略、被试的年龄和性经验。目前国外学者在人类择偶复制现象的研究上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则显得更为苍白。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尝试探讨认知风格、社会距离两个因素对择偶复制效应的影响。通过这两个变量的引入来探索被试内在特征、被试与榜样人物间的内在关联性对择偶复制的影响,以弥补相关研究空白。认知是指个体在组织和加工信息中所具有的个性化的和一贯的方式。在诸多的认知风格模型中,场认知风格的理论是提出最早、研究最多、最为成熟的模型,也是认知风格的核心模型。研究表明,认知风格会对个体决策产生影响。社会距离是指社会客体与个体自我差异的大小,反映了基于社会变量或社会网络的相似性或亲近度。解释水平理论中将社会距离作为心理距离的一种表现形式。相关研究证实,心理距离也是能够影响个体的决策的。而通过择偶复制的研究范式可知,被试对异性照片的吸引力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决策判断的过程,因此可以推测认知风格和心理距离对择偶复制效应是有影响的。据此本文设计两个实验研究,以探讨场独立-场依存两种认知风格以及社会距离对择偶复制现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择偶复制效应是存在的,即被试对靶目标吸引力的评价受到榜样人物的影响。在榜样人物对靶目标积极评价时,被试会复制榜样人物的这种积极效应,因而被试对靶目标的评价会有上升的趋势。当榜样人物对靶目标消极评价时,被试便会复制榜样人物的这种消极效应,因而被试对靶目标的评价会有下降的趋势。(2)榜样人物选择意愿的变化对场依存者的择偶复制效应产生了显著影响,而该变化对场独立者产生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榜样人物对靶目标做出YES判断的/条件下,场依存者比场独立者表现出更强的择偶复制效应。(3)择偶复制效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即择偶复制效应的大小并不会因为被试性别的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差异。(4)榜样人物与被试的社会距离远时,存在择偶复制效应;榜样人物与被试的社会距离近时,被试作出吸引力评价时带有情感因素,而且这种情感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因此择偶复制效应没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