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抵抗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丧文化”是在社交网络空间传播的,反映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和情绪的一种网络青年亚文化形式。在“丧文化”传播实践中,颓废、自嘲、失望等气质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年群体通过晒丧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质疑和抵抗,塑造着一种异于寻常的亚文化风貌。本文使用了在线观察的研究方法,以社交网络空间中“丧文化”传播这一行为实践为研究主体,质化与量化结合。其中,问卷调查法,试图了解社交网络空间“丧文化”传播的效果。深度访谈则是深入探究这一行为实践的实质,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则是为了丰富研究的内容。笔者立足于后亚文化的视角和学者米歇尔·德·塞托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以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为分析框架,以调查访谈等资料为分析内容。首先探讨了“丧文化”的产生原因和背景,以及在“丧文化”传播过程中,权力的规训力量和抵抗行为。在权力的规训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国家的监督和管理,商业资本的侵蚀以及意见领袖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在抵抗行为这一部分,则对“丧文化”的文本生产和群体互动实践进行了解读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丧文化”所带来的空间秩序的重塑,最后进一步总结提炼了“丧文化”群体抵抗行为的实质,试图描绘出普通青年群体在后亚文化时代的生活图景。经探究得出,青年群体的“丧文化”传播实践是青年人的解压方式,是一种非正式的抵抗行为,是一种以颓为进的生存策略。笔者也对后亚文化时代风格的流动,从群体区隔到个体实践的转变等现象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并提出后亚文化时代应该更加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
其他文献
个体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定位是模糊的,但若将其放入群体中,其对自身身份属性就产生了探寻和定位,最终通过最基本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形成对自身身份属性的认同
脑梗塞一直是神经科最为常见的疾病,其病死率及致残率特别高.到目前为止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提倡的急性期溶栓疗法,因其选择适应证较为严格也不能广为推广.目前我院
近年来,论文发表数量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从海量论文集中,挖掘新论文的潜在影响力、发现高质量的新论文不仅能够有效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地挑选新论文,而且帮助研究人员了解领
为了增加蚕桑生产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推动蚕桑产业化建设进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