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足迹模型是目前广泛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的定量研究方法,运用模型及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等指标展开生态承载力定量研究,度量自然资本的消耗程度,对于正确认识城市生态承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粗放开采、环境污染、采煤引起地表沉陷造成生态承载力下降,生态压力激增,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淮南市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对淮南市2007-2014年中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和广度等模型指标进行定量测算,对其动态变化、地类组成进行分析的同时,探究人均三维生态足迹驱动因子,并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淮南市2007-2014年生态安全状态展开定性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2007-2014年,淮南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7年的0.2456ha/cap波动下降至2013年的0.2374ha/cap,2014年有所回升;其地类组成中,耕地占比62%以上,是淮南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的主要承担者,建筑用地占比22%左右,位居其后。2.2007-2014年,淮南市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由3.8138ha/cap持续增加至8.1764ha/cap,增加了 4.9026ha/cap,年均增长率为12.54%;化石能源生态足迹为其主要贡献者,占比90%以上,耕地位居其后。淮南市人均生态足迹深度由15.5069ha/cap持续增加至35.4664ha/cap。表明淮南市对于自然资本存量的消耗日益增加。人均足迹广度由0.1620ha/cap波动增加至0.1863ha/cap,表明淮南市对自然资本流量的占用日益增大。淮南市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超过自然资源再生的速度,对资本存量的消耗程度日益加大,呈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对淮南市人均三维生态足迹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发现,淮南市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受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污染与区域交流等因素的驱动;社会健康发展、生态环境稳步建设因素对淮南市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增加有减缓作用。3.淮南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中,压力层与响应层权重分别为0.3740、0.3348,所占比例较大。研究时间段内淮南市生态安全状态波动下降,生态安全状态由2007年的一般安全状态过渡为2008~2014年的较不安全状态,与压力层走向一致。2007-2014年,淮南市生态压力持续加大,生态环境状态也略有下降,生态安全响应能力虽有大幅提升,但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仍处于波动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