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被证实有多种,如年龄、性别、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和糖耐量等。中国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虽然尚低于多数西方国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正逐步升高;随之而来的超重和肥胖也越来越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均表明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是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腹型肥胖者引起血压增高及代谢紊乱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与腹部脂肪过度沉积有关。CT可精细的区分腹腔皮下脂肪和腹腔内脂肪,即内脏脂肪的沉积。即通过计算腹部脂肪组织总面积(total abdominal adipose tissue,ATA)和腹内脂肪组织总面积(visceral adipose tissue,VTA)进行测量。另一方面,脂质代谢紊乱虽是糖尿病代谢紊乱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与冠心病的发生亦有密切关系,比较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脂蛋白A单项检查可提供临床预测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CT定量测定腹部脂肪分布,结合患者血脂水平,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因胸痛待查、心绞痛、心肌梗死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00例。术前采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臀围、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所有病例行腹部经脐平面单层CT扫描,获取图像经Voxel Q图像工作站软件处理,分别测得该层图像的腹部脂肪组织总面积(ATA)和腹内脂肪组织总面积(VTA),计算出VTA/ATA值。依据腹内脂肪面积(VTA=100cm2)将全部对象分为腹内脂肪堆积组和腹内脂肪正常组,比较两组冠心病的患病率及血脂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冠心病组(C组)和非冠心病组(NC组)(即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未见有意义病变组)。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受累血管将冠心病组依据患者病变程度分为两组: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比较C组与NC组之间的VTA/ATA的差异,比较两个病变组受累病变血管之间的VTA/ATA、WC、脂蛋白A不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 C组与NC组在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BMI)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BMI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VTA、SA、ATA、VTA/ATA在总体男、女性别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 C组与NC组比较:C组VTA明显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NC两组比较SA、ATA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VTA/ATA比较,C组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VTA/ATA、WC与累及冠状动脉血管程度关系:VTA/ATA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 <0.05);WC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 VTA/ATA与冠心病的关系:随VTA/ATA增加,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升高,VTA/ATA≥0.44可预测冠心病。5 VTA与冠心病的关系:将全部研究对象分为腹内脂肪堆积组和腹内脂肪正常组,腹内脂肪堆积组冠心病发病率显著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 <0.05)。6通过CT测量VTA面积预测冠心病患病率与通过腰围测量方法预测冠心病患病率相比:前者冠心病的患病率高与后者冠心病的患病率,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7 VTA与血脂的关系:将全部研究对象分为腹内脂肪堆积组和腹内脂肪正常组,随着VTA的增加,TC、TG、LDL-c和Lp(a)显著增高(P<0.01);HDL-c显著下降(P<0.05);而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无显著性差异(P>0.05)。8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血脂比较:冠心病组TC、TG、LDL-c、脂蛋白A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HDL-c低于非冠心病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apoA和apoB无显著性差异(P>0.05),TC/HDL-c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LP(a)在冠脉血管不同病变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9 VTA与脂肪测量指数的关系:VTA与BMI(r=0.36, P<0.05)、WC(r=0.74, P<0.01)、WHR(r=0.51, P<0.01)、SAD(r=0.63, P<0.01)均显著相关。10 SA与脂肪测量指数的关系:SA与WC(r=0.69, P<0.01)、SAD(r=0.65, P<0.01)、WHR(r=0.38, P<0.05)、BMI(r=0.39,P<0.05)均显著相关。11 ATA与脂肪测量指数的关系:ATA与BMI(r=0.83, P<0.01)、WC(r=0.78, P<0.01)、WHR(r=0.48, P<0.01)、SAD(r=0.65, P<0.01)均显著相关。12 VTA/ATA值与脂肪测量指数的关系: VTA/ATA值与BMI(r=0.10, P>0.05)、WC(r=0.02, P>0.05)、SAD(r=0.15, P>0.05)、WHR(r=0.08, P>0.05)均无相关性。结论:1 CT测量腹部脂肪VTA、ATA与人体简易测量参数BMI、WC、WHR、SAD测量法相比,CT测量法更能精确评估肥胖且能区分腹内和皮下脂肪。2 CT测量法预测冠心病明显优于常规腰围法预测冠心病。CT测量法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指标。3腹部脂肪分布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尤其腹内脂肪增加时,冠心病发病明显增高。当VTA/ATA≥0.44可预测冠心病。4腹内脂肪与血脂代谢关系密切,随着腹内脂肪的增加,血浆TG、TC、LDL-c以及Lp(a)显著增高,HDL-c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