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颈鹤(Grusnigricollis)和灰鹤(Grusgrus)是在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桥片区共同越冬的两种鹤类,它们同属于鹤科鹤属,亲缘关系密切,越冬期间食性及生活习性相似。为揭示两者在保护区内的共存机制,在2010年11月-2012年4月期间,用固定样线法和瞬时扫描法,从活动时间、行为节律、空间分布、生境利用和生境偏好等方面对保护区大桥片区内越冬的黑颈鹤和灰鹤进行调查,以了解黑颈鹤和灰鹤在同域分布时的资源利用特点和分化方式,为更有效地对黑颈鹤和灰鹤进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黑颈鹤和灰鹤每日出飞时间和日出时间、飞回时间和日落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灰鹤每天平均比黑颈鹤早26分钟飞离夜栖地,存在极显著差异(F=8.955,P=0.004,df=58),而飞回夜栖地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F=0.05,P=0.823,df=56)。日间活动中黑颈鹤和灰鹤的主要行为均为觅食和警戒,其中黑颈鹤有三个觅食高峰(8:00-11:00,13:00-14:00和17:00-18:00),灰鹤有四个觅食高峰(8:00-9:00,11:00-13:00,14:00-15:00和18:00-19:00),除早晚觅食高峰外,其他时间黑颈鹤和灰鹤的觅食节律呈现相反趋势。黑颈鹤和灰鹤的活动时间有很大的重叠,时间分化在两者的共存中并不起主要作用,但行为节律相反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两者共享相同资源时的竞争。
黑颈鹤和灰鹤的栖息地利用重叠指数达到0.963,均以耕地为主要觅食生境,对耕地的利用率分别达到90.88%和93.8%。黑颈鹤和灰鹤对于不同栖息地类型的选择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黑颈鹤:F=11.095>F0.05,df1=2,df2=33;灰鹤:F=12.954>F0.05,df1=2,df2=33)。但两者的生境偏好有所不同,黑颈鹤对湿地和耕地的选择性明显高于草地,对湿地和耕地的选择性则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灰鹤对耕地的选择性明显高于湿地和草地,对湿地和草地的选择性则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与黑颈鹤共存时灰鹤的生境偏好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是为避免与黑颈鹤竞争优势生境湿地而做出的妥协。
黑颈鹤主要在夜栖地附近觅食,而灰鹤还将活动区域扩散到离夜栖地较远的山坡,并且其平均分布海拔为2551.7m,比黑颈鹤的平均分布海拔2497.6m高出53.6m,存在极显著差异(F=87.04>F0.01,df=670)。这种空间水平尺度和垂直尺度两个维度上的分化可能是黑颈鹤和灰鹤共存的主要机制。
保护区内水位变化和干扰频度是影响黑颈鹤和灰鹤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加强保护区内沼泽湿地的保护和对游客的管理及选择合适的投食点,对于保护区内的黑颈鹤和灰鹤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