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太钢)2号高炉始建于30年代,高炉容积为296m~3,炉顶采用双钟式装料设备,双料车斜桥上料。现高炉容积为324m~3,高炉仓下系统仍处于落后的生产状态,矿石及焦炭称量车一直延用至今,并且矿石称量车仍采用机械称量装置,矿石部分没有设置筛分设施。这样就存在着上料速度慢,称量精度低,工人劳动强度大,设备故障率高,入炉矿石含粉率高,组织生产困难,岗位操作环境恶劣等问题,无法满足高炉日益强化的冶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炉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同时由于仓下未设置除尘设施,而导致劳动环境较差。 这次槽下改造的目的,主要是使整个上料筛分系统具有能自动控制、操作方便、称量准确、维护简便、筛分效率高、除尘效果好的特点;使入炉料的粉末含量少,为高炉炉矿稳定顺行、进一步强化冶炼、节焦增铁创造条件。 为了合理利用高炉原有料槽设施,本着实用、可靠的原则,新改造的工艺针对原有设施的弊端,从工艺布局到设备选择,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造。针对具体弊端,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槽下筛分设备,烧结矿采用分散过筛,集中称量,皮带运输。槽下闸门、翻板改为液压传动,称量改为电子秤,配备微机控制,实现称量自动补偿和上料自动打印。 对矿石、焦炭振动筛,运焦、运矿皮带机进行了选型计算;配套设施进行了选择,同时对设备能力进行校核计算。改造前入炉粉率(<5mm)>20%,生产指标不理想。经改造后的槽下筛分及上料系统,由于设备更新、自动化程度提高以及除尘问题的解决。烧结过筛后粉率降至7.28%,系统供料能力大幅度提高。 近两年来,通过采取喷煤、精料、高风温和富氧等措施,年利用系数达到2.392。槽下系统的改造为高炉实现大喷煤和进一步强化冶炼创造了条件,2002年9月利用系数达到了2.829,煤比达到133Kg/t,焦比降到417Kg/t。目前2号高炉主要技术指标均创开炉达产最好水平。 将可靠性工程应用于冶金企业的设备管理中去,把对系统设备或单台设备的状态描述从定性转为定量,从而科学地编制对系统设备或单台设备维修管理的最佳结构模式,并以此来指导设备维修,以保证系统设备的可靠性,使系统设备在经济运行的条件下为企业创造最佳的生产效益,并推动冶金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向现代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