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组织学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腺癌(EAC),其中ESCC是食管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河南省的林县作为世界上ESCC发生率最高的地方,其发病率是中国其它地区平均发病率水平的10倍以上。因食管癌患者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大多数食管癌患者直至中晚期才被诊断出来,临床数据资料显示,食管癌具有五年生存率低,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临床上用于筛查食管癌的方法主要有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和复方碘溶液的内镜黏膜染色检查,这两种方法均因价格昂贵及具有创伤性使得患者接受检查时十分痛苦,许多患者因此放弃了筛查。由此我们想到,通过尝试检测ESCC患者血清中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的含量,寻求一种可靠的、非侵入性的ESCC辅助诊断方法并深入探讨其与肿瘤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进程中,会表达多种肿瘤相关蛋白,其中一些被我们的自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抗原并在血液循环中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这些蛋白质通常被称为肿瘤相关抗原(简称TAAs)。最新的研究表明,CLIC1在多种癌症中表达,并在多种细胞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发现其与肿瘤细胞的周期、凋亡、增殖、侵袭和转移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ESCC患者组织中CLIC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两组间CLIC1表达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目前,关于血清中抗-CLIC1自身抗体对于ESCC诊断及意义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ESCC患者血清中抗-CLIC1自身抗体的含量,通过Western-blot法验证,探讨血清中抗-CLIC1自身抗体的表达对于ESCC诊断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102例ESCC患者的血清及60例健康人血清,其中ESCC患者血清收集自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郑大一附院胸外科首次入院的患者,2018年10月至12月从临床检验科收集健康人血清。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被告知了详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运用ELISA试剂盒检测162例研究对象血清中抗-CLIC1自身抗体的含量。3.采用随机化的方法,从ELISA实验阳性结果的血样中分别选择3例ESCC患者和3例健康对照血清进行Western blot验证。4.收集102例ES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5.统计分析:所有的统计学分析和绘图均通过SPSS23.0和Graphpad Prism6.0软件完成,本研究中的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LISA试验结果:t检验比较ESCC患者血清中抗-CLIC1自身抗体的OD值和健康对照组自身抗体OD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比较ESCC组和健康对照组自抗体阳性表达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8360,置信水平为95%,阳性截断值根据统计学分析设定为自身抗体特异性在90%以上,有最高约登指数所对应的OD值,此时抗体用于诊断ESCC的灵敏度为61.67%,特异性为90.20%。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SCC患者血清中抗-CLIC1自身抗体能被CLIC1重组蛋白识别,健康对照组血清中未能被识别。4.ESCC患者血清中抗-CLIC1自身抗体的OD值及阳性表达率在性别、年龄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淋巴结转移方面,自身抗体表达OD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表达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抗-CLIC1自身抗体是ESCC潜在的血清标志物,通过进一步扩大血清样本量设置最佳诊断阈值,其可作为ESCC非侵入性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2.ESCC患者血清中抗-CLIC1自身抗体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在最佳诊断阈值条件下,其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有关;根据血清中抗-CLIC1自身抗体的表达可筛选出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诊断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