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太平洋的声散射层研究逐渐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分别利用两个航次的船载38kHz ADCP回声强度数据和12kHz多波束测深仪水体影像数据包中的回声强度数据,对西太平洋散射层的散射强度和分布进行了重点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观测到西太平洋存在双散射层,上散射层位于0~200m,深散射层位于400~600m,并且两种观测方式都可以观测到上散射层和深散射层的存在及其垂直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白天上散射层强度弱,夜晚上散射层强度高,而深散射层日变化特征与上散射层相反,这种变化规律与浮游动物的垂直迁移习性有关。分析讨论了西太平洋的生物构成,研究了两种测量方式都可以观测到西太平洋的双散射层的原因是西太平洋生物个体的分布不均。(2)多波束测深仪和走航式ADCP的观测结果存在差异,多波束测深仪在垂向上的分辨率更高,观测到散射体向深散射层迁移时,迁移深度不一致,这导致了散射层的厚度也存在日变化的特征,白天深散射层的厚度大,夜晚深散射层的厚度小。而走航式ADCP由于受量程的限制,无法观测到这一现象。(3)西太平洋北纬海域,散射层的强度与纬度的高低呈正相关,纬度高的海域散射层的强度高,纬度低的海域散射层的强度低,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溶解氧含量随纬度的变化,与北太平洋中层水存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