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世界建筑在创作上出现杂糅、混乱的局面,建筑设计的出发点越来越来越不明确,在科学理性思想的趋向下,建筑创作开始出现“形式追随结构”、“形式追随形式”,而之后完全的理性思想无法完全满足人的身心体验和精神诉求,出现“符号学”、“解释学”等理论,建筑逐渐被简化为视觉上的符号拼贴或者是抽象的图像,人被视为图像符号象征的接收器。这种现状使得建筑设计的出发点越来越远离“身体”。本论文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才是场所设计与体验的主体,坚持“身心合一”思想,重视大脑、身体、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而来论证“身体”与“场所设计”的互动关联性,从而确立“身体”在建筑体验中的主体地位,解决建筑领域中科学理性和后现代主义带来的功能技术至上、建筑抽象化、图像化的一系列问题。从具身认知的角度解析“身体”如何认知“场所”,将“身体”作为场所设计中的认知主体,来研究“身体”与“场所”的关联。以“具身认知”为理论基础,探讨身体对场所物理结构、材料质感、行为导向、隐喻象征、场所审美的认知方式和内容,具体涉及到人体的感知能力、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身体之力的创造、身体对环境的符号化认知等等。从场所理论的角度解析“场所”设计中是如何考虑“身体”的,将“身体”作为场所设计中的考虑客体,来研究“身体”与“场所”的关系。以“场所理论”为角度,从四个方面研究身体如何体验场所的。主要分为场所的结构与材料、场所的使用与流线、场所人文与自然环境、场所的动势。通过两方面的探讨,总结身体与场所的五个方面的关联性,进而推出相应的具身设计方法,将设计主体回归于“身体”的直接体验与感受,侧重于身体与场所的互动关系,从而解决当代建筑场所营造所产生的“远离身体”体验问题。另外,具身认知理论与建筑学理论结合,确立“身体”在建筑体验中主体地位,找出场所设计中与“身体”相关联的因素,弥补建筑设计中“身体”为主体的理论空白,避免盲目地追求场所功能与技术所带来的弊端,从而完善了既有建筑场所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