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每一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具有坚韧有力且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和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要提高教育对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学归根到底是“人学”,它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根本方针,体现着对人的思想和心灵的终极关怀。因此,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中国新时期前期产生的众多优秀小说作品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功能具有特殊性、深刻性、广泛性和延续性特征,对当时的广大民众起到了政治、思想、心理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为当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辅助和支持。本研究以此为题,力求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寻求新的启示和思路。本文除导论外,共由五章构成。分别是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理分析、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的历史背景与发生发展阐释、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本分析实践和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当代启示。第一章是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主要对研究中使用的几个中心概念进行逐一阐述,为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坚实的概念基础。一是对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的界定,包括概念界定和主要构成两部分。首先是对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的中心概念进行详细界定,主要是指“文革”结束后至八十年代中期这一时间截断内中国文坛的小说家创作的一系列优秀小说作品;其次是说明这一时期小说作品的主要构成,具体包括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知青小说和寻根小说等。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界定。首先,论文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念的四种主要观点进行概括阐述,并对它们进行简要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中所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念,即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两者所指基本相同。三是在以上两部分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三个主要概念,即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的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和心理教育功能。第二章是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理分析。一是宏观层面的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分析,包括文学的“人学”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一致性的具体阐述和分析、文学的最终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一致性分析和文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原因分析等三个方面。这部分内容是从文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层面为本文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使之后的具体分析实践研究更具稳定性和说服力。二是小说体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优势分析,包括小说体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征分析和小说体裁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势分析两个部分。三是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殊性分析,包括中国新时期前期的小说作品多具有高度的现实性、文学性与政治性并重、以及主要以短篇、中篇形式为主三个部分。第三章是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的历史背景与发生发展阐释,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包括“文革”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突破与局限间压抑徘徊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两部分内容;二是中国新时期前期文学艺术发展背景,包括文艺方针政策的调整、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和中国新时期前期文学刊物与小说畅销书统计等内容;三是新时期前期中国民众的思想和心理特征,包括对国家前程的担忧、对自身命运的迷惘和对改革开放的质疑到逐步适应等;四是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社会性分析,包括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发展特征与社会走向趋同和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原因等。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能够发挥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当时中国社会民众的思想和心理状态紧紧相关。因此,在进行详细的功能分析实践之前,对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的背景内容进行详细挖掘,才能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具体展开奠定基础。第四章是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本分析实践。包括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的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思想教育功能研究和心理教育功能研究三个部分。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的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反思历史、正视“文革”错误;二是走出历史阴霾,坚定政治信念;三是关注现实,积极投身改革。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的思想教育功能研究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认识自我:对“文革”后人的自身生存状态的认识和反思;二是认知世界:对新时期社会发展进程及规律的探求。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的心理教育功能研究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达观处世”,回归日常生活;二是释怀内心:重返乡村“乌托邦”;三是“文化启蒙”:文化心理剖析。这一章节是本研究的中心章节,主要通过文本分析法对中国新时期前期具有突出代表性、产生过广泛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小说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挖掘。主要作品有:《伤痕》(卢新华)、《班主任》(刘心武)、《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布礼》(王蒙)、《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三千万》(柯云路)、《人生》(路遥)、《受戒》(汪曾祺)、《大淖记事》(汪曾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陈奂生上城》(高晓声)等。第五章是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当代启示,包括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四个方面的特征研究和这一时期小说作品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当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了概括和归纳,包括特殊性、深刻性、广泛性、延续性四个特征。第二部分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现实启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以“二为”方向引领当代文学创作和评论;二是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要充分挖掘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运用优秀文学作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以及鼓励和引导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等。第五章是对整个研究的一个总结,指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新时期前期小说作品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特定文学体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深入分析,来论证文学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极其深刻和催人警醒的。这种看似无形却能深入人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补充,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