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有研究表明,课程标准等预期课程中课程主题的设计将会对学生的认知、学习进展和知识结构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数学课程主题的设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值得关注。以中国、澳大利亚数学课程标准(小学部分)及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皮尔逊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契合于两国小学数学课程的课程主题分析框架,并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对两国小学数学课程主题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两国小学数学课程主题的特征,以期对我国未来课程改革及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参考。首先,基于A+复合模型,利用重新构建的课程主题分析框架,从宏观层面对中澳小学数学课程主题的覆盖范围、数量分布、连贯性和学习进度四个维度展开比较研究,发现:两国小学数学课程主题总体相似且覆盖A+复合模型中的大部分主题;在数量分布上,总体上呈现随年级逐步上升趋势,而中国每学年的主题更替较澳大利亚更有规律;在连贯性上,两国在分数、模式等方面存有显著差异;在学习进度上,澳大利亚多数主题的学习持续时间长于中国,中国学习进度整体快于澳大利亚。其次,依据宏观层面的初步发现,在中观层面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二维几何”和“三维几何”主题以及“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分数”主题进行主线分析,发现:澳大利亚在“三维几何”上安排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而中国则在二维几何上给予较多的重视;在“分数”主题中,中国的引入时间虽迟于澳大利亚,但学习进度快于澳大利亚。再次,对“整数意义”主题中“0”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更加微观的分析发现:在知识点结构上,均是从序数、基数、数字符号和运算对象四个维度展开“0”的学习;在数学任务设置上,人教版对“0的认识”数学任务编排更具层次性,但前后知识的关联性有所欠缺;在情境设置上,人教版设置的教学情境以动态为主,静态为辅,形式多样且回归学生生活。最后,基于两国数学课程主题的三层面比较分析,提出了关于小学数学课程主题设计编排的启示与建议:数学主题的设置需兼顾深度和广度,使知识点结构编排整体化;增强课程主题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以形成数学知识网;调整课程主题中部分数学任务呈现顺序,以增强知识关联性;有针对性地调整主题学习进度,以增加学生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