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通成本变动通过什么路径影响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经济学者在关注制造业空间集聚及其作用机制的同时,却没有充分讨论其与流通成本变动之间的关联。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曾针对产业的空间集聚提出过“中心-外围”模型,试图从理论和实际的方面论证运输成本对厂商投资之空间选择的影响。同时,克鲁格曼还对产业关联、价格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展开了研究,搭建了流通成本与制造业集聚相关性分析桥梁。本文从流通成本的角度出发,将产业关联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相结合,构建一个关于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来解释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现象。 本文拟运用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通过流通成本与流通供给能力这两个核心概念,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对流通成本变动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具体分析结构和程序如下:首先对涉及流通成本变动和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理论文献进行梳理回顾和评说,重点考察了有关流通成本外延与测度方法;其次,结合和运用新经济地理和产业关联理论,对流通产业运行中的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展开了机制分析,并勾勒了相应的数量模型予以解说;再其次,是在模型建构的基础上,对流通成本变动与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 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国工业经济的相关数据,通过剖析流通成本的构成,计算了各地区的显性流通成本与隐性流通成本。实证结果显示:(1)各地区流通成本差异显著,流通成本与制造业空间集聚之间存在负相关。其中,显性流通成本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同时实证分析及其结果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为获得和维护高效率流通渠道而需要的劳动力、时间等变得更加昂贵,隐性流通成本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十分突出。(2)流通产业的运输效率与制造业空间集聚正相关。实证分析倾向于说明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厂商之间的角逐将逐渐演变为流通渠道之争;畅通的流通渠道可以提高运输效率,提升流通供给能力,帮助厂商高效和低耗地将产品运往消费市场;相反,如果流通供给能力无法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要,那么高昂的流通费用将成为遏制地区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不可绕避的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本文认为中国各地区流通成本差异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一因素与厂商投资、专业市场形成及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会对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流通成本的降低,不仅需要提高硬条件,还需要加强软条件,同时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将对流通供给能力提出更新的要求。当然,从流通成本变动角度分析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属于流通产业运行影响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一个子课题,这个子课题的深入研究还会涉及许多问题,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拓宽分析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