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作性睡病(n a r c o l e p s y)是一种终身性睡眠障碍疾患,以睡眠-觉醒节律不稳定表现(白日不可抑制嗜睡,夜间容易觉醒)、发作性猝倒(清醒状态下情感诱发肌张力丧失,情绪激动时多见)、睡瘫(在刚睡着或刚醒来的时候,意识已经清醒,但身体无法动弹,他人轻推后缓解)、入睡前或醒前幻觉(醒时所见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或听到有人说话,以幻视多见,多伴有恐怖感))为主要临床特点【1-3】。近年发现该病还可伴有情绪障碍(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及REM(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期行为异常(REM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RBD)【4,5】。在发作性睡病捐赠者的脑部发现85%~95%的Hypocretin(Orexin)神经元缺失【6】。Hypocretin(Orexin)神经元主要位于下丘脑外侧的穹窿周区,神经元广泛投射至大脑皮质、丘脑、下丘脑、脑干、蓝斑及嗅球、结节乳头核、中缝核、延髓网状结构,尤其在蓝斑投射比较密集【7,8】。随之最终将发作性睡病定义为神经系统疾病,推测可能存在脑神经结构的损伤。在中国这一疾病的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给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RBD是一种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多见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痴呆、多系统萎缩等【6,9】。神经变性相关的RBD患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老年男性发生率较高,年轻人则相对少见。RBD特点是:REM睡眠期出现肌张力迟缓消失,伴有与梦境相关的一些简单或复杂的动作,包括讲话、喊叫、做手势、拳击、踢腿、跃下床等,常出现伤人或自伤。研究显示RBD可伴随发作性睡病同时出现,也可以在发作性睡病典型症状之前或之后出现,尽管RBD不是发作性睡病的典型症状,但在年轻患者中,RBD的存在可提高发作性睡病诊断的可能性【10,11】。RBD事件发生不是每晚均能出现的,因此视频-PSG记录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临床诊断,同时也能很好的显示发作性睡病伴RBD者夜间动作分布特点及运动形式[12]。目的:研究发作性睡病伴RBD患者的一般特征、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参数改变及REM睡眠期动作特征和分布特点。方法:将2008年12月至2011年11月在我们睡眠中心连续诊断为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分为发作性睡病伴RBD(N+RBD)组(22例)、发作性睡病不伴RBD(N-RBD)组(96例),21名健康人作对照组。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和PSG参数,分析22例(N+RBD)组患者整夜连续视频PSG监测下在REM睡眠期的运动行为及分布特征。结果:(N+RBD)患者占发作性睡病的18.6%,男女比例约1︰1。(N+RBD)与(N-RBD)组在PSG参数及相关指标的比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发作性睡病伴或不伴RBD组(24.07±5.44、23.40±4.50)与健康对照组(20.15±4.52)比较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明显增加(F=4.869,P=0.009),PSG参数比较:睡眠潜伏期(min)及REM睡眠潜伏期(min)缩短(4.41±7.01、3.55±3.98及14.69±9.62,2=31.697,P=0.000;69.39±81.39、71.04±74.45及115.31±45.13,2=11.485,P=0.003)、S1%明显增加、SWS%减少、醒觉时间延长、大于5min醒觉次数增多。在发作性睡病伴RBD组中,RBD事件相当频繁地出现在整夜REM期睡眠的任意阶段。发声在睡眠的前后半程没有明显不同;而颜面部和肢体动作在睡眠的后半程增多;防御和攻击行为仅1例。结论: RBD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发生率高,睡眠结构在发作性睡病伴或不伴RBD患者中无差异。RBD出现与病程长短无关。RBD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主要以发声或颜面部及肢体动作为主,防御或攻击行为则较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