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有机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海洋中的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迁移和转化对海洋有机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测定了黄海、东海及海南近海水体中的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分析了有机碳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东海陆架溶解有机碳的收支,具体研究成果如下:东海冬季(2007年2月)和春季(2007年5月和2008年4月)溶解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的分布均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且平均值分布特征为2008年4月>2007年5月>2007年2月。冬季和春季DOC的分布主要受水文结构的控制,冬季近岸POC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陆架区及其边缘则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现场生产。春季(2007年5月)航次东海陆架、浙江沿岸和长江口附近DOC/AOU的比值分别为-0.17、-0.19和-0.22,估算东海陆架、浙江沿岸和长江口附近DOC降解所消耗的氧占表观耗氧量的24%、26%和31%。利用箱式模型估算了东海陆架区DOC的收支,发现冬季东海陆架是北太平洋DOC的净源,其向外的净输出量为63.6kmol/s,远低于2006年11月,表明同一季节不同月份DOC的向外输出差异较大,这可能与不同月份台湾海峡流量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春季南黄海(2007年4月)表层和底层POC和PN的分布在中部出现了低值闭合区,且在122.5°E,36°N处,即青岛冷水团附近出现了POC%和PN%含量的高值区,且以其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表层和底层DOC均在西北近岸石岛附近海域出现了的高值区,A3-F4断面DOC/AOU的比值为-0.24,估算该断面DOC降解所消耗的氧占表观耗氧量的33%,高于东海。浮游植物对南黄海表层和30m水体POC的贡献量分别为19.3%±20.8%和24%±18%。青岛外海POC的高值区主要来自来自渤海和北黄海的含有高质量浓度有机碳的鲁北沿岸流。文昌河有机碳浓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2006年12月)文昌河DOC和POC随盐度的变化均不具有保守性,周边的养殖活动及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河流中的高DOC和POC可能有明显的贡献;夏季(2007年8月),近河口处DOC和POC的分布主要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大潮有机碳浓度低于小潮;夏季(2008年8月)台风为发生之前,DOC主要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而台风来临后带来了大量的降雨,从而会对河流中的有机碳浓度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表现为台风阶段DOC浓度低于台风前。文昌河COC随盐度的变化则呈现一定的保守性,表现为随盐度的增加COC呈现降低的现象,COC在总DOC中占的比例为19%±9%。万泉河有机碳浓度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2006年12月),万泉河DOC和POC与盐度均不具有保守性;夏季(2007年8月)DOC和POC与盐度均呈现负相关,表现为一定的保守性;夏季(2008年8月)DOC与盐度呈现负相关,但台风和潮汐作用对DOC的分布趋势有一定影响。与文昌河不同的是,DOC浓度呈现大潮高于小潮,台风阶段高于台风前。万泉河COC浓度随盐度的变化趋势不具有保守性,在低盐度区域,COC有溶出的现象,COC在总DOC中占的比例为27%±10%。冬季(2006年12月)万泉河、文昌河和沿岸珊瑚礁周围水体POC/Chlα的比值分别介于72~312、43~196和123~334之间。运用简单模型估算浮游植物对万泉河、文昌河和沿岸珊瑚礁周围水体中POC的贡献量为分别为34%、45%和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