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信贷对我国环境质量改进效应的计量分析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从此,低碳经济跃上了经济发展的舞台。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主体,全球各大著名的商业银行先后纷纷宣布采纳“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 EPs)”,致力于以绿色信贷为契机,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环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仍旧以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形式为主。为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环境的关注,加大对环境的投资。本文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试图刻画我国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冲击路径,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绿色信贷对环境质量的改进效应。本文内容的基本框架如下:第1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以及本文的基本框架。第2章分两个部分回顾了相关文献。第一部分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作为切入点,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以“绿色信贷”为核心,从其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具体实施的相关建议方面进行综述。第3章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分析刻画了我国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冲击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治理投资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环境治理投资受外部条件的某一正向冲击后,会立即带来环境质量的大幅改善,但改善效应缺乏持续性,8期之后完全回归平稳。另外,在污染事件发生的前两期,环境治理投资增幅微小,这反映了环境治理投资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政府部门要建立并宣传“绿色文化”,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相关主体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摆脱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治理模式,增强环境治理投资的及时性和持续性。第4章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考察我国绿色信贷对环境质量改进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绿色信贷的增长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质量,但作用的幅度较小。鉴于此,银行应该在理念上加强绿色文化,同时建立一体化、多层次的动态风险管理体系,力争在保持收益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环境风险的最小化;政府应加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制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企业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密切关注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风险,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长期发展规划之中。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政府-银行-企业应秉承和谐-共赢的原则,互相合作、互相监督,推动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并以此带动环境质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