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超声(US)、CT及磁共振(MRI)三种影像学方法在显示胆囊癌及其对胆囊周围结构侵犯中的价值,并对外科手术可切除性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1年6月至2009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病例共78例,男23例,女55例,年龄32~86岁,平均年龄57.8岁。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有腹痛、黄疸、皮肤瘙痒、发热、纳差等。超声检查63例,CT检查57例,磁共振检查42例,CT及磁共振检查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多层螺旋CT均行冠、矢状位重建;磁共振行常规轴位T1W、T2W平扫,增强病例行T1W轴位及冠、矢状位重建,增强VIBE序列扫描,并做冠、矢状位重建。结果(1)本组78例中,结节型37例,占47.4%,肿块型18例,占23.1%,厚壁型23例,占29.5%。结节型癌灶中度至明显强化,强化较均匀,超声可见较强且较均匀回声隆起灶,不伴声影;肿块型其轮廓不清或欠清,以周边部强化为主,明显强化,中心部常见轻度或无明显强化低密度区,超声可见腔内或腔外团块,回声分布不均;厚壁型胆囊壁局限性或广泛不规则增厚,明显强化,常不均匀,内壁凹凸不平,超声可见胆囊壁不均匀增厚,隆起。(2)显示肝脏直接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8%、82.6%、76.9%、73.3%、79.1%;(3)显示肝脏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3%、95.2%、96.1%、78.6%、93.8%;(4)显示胆道受侵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2%、87.8%、87.2%、80.6%、91.5%;(5)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0.6%、87.0%、67.9%、68.4%、72.7%;(6)显示胃十二指肠受侵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68.4%、65.4%、40.0%、81.3%;(7)显示肝曲结肠受侵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1%、66%、62.8%、48.5%、73.3%;(8)显示网膜、腹膜受侵的敏感度、特异度、总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8.6%、76.0%、59.0%、40.0%、65.5%; (9)超声、CT及磁共振对胆囊癌直接征象的显示符合率无显著性差异;淋巴结转移检出CT组优于超声组;肝外胆道受侵检出CT组与磁共振组效果相近;结肠肝曲受侵检出CT组明显优于超声组及磁共振组。(10)根治性胆囊切除术46例,其中Ι期8例,Π期23例,Ш期5例,IV期10例。姑息性胆囊切除术16例,其中Ш期4例,IV期12例。剖腹探查术16例,其中Ш期2例,IV期14例。结论超声、CT及MRI三种方法对显示胆囊癌及胆囊癌对周围结构的侵犯具有很高价值,显示胆囊癌直接征象三者符合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超声、CT及MRI显示肝脏侵犯、肝内转移、肝内外胆道受侵的准确率较高;显示淋巴结转移、胃十二指肠受侵、肝曲结肠受侵、网膜及腹膜受侵准确率较低,但特异度较高;显示胆道受侵CT与MRI价值相近;显示肝曲结肠受侵CT明显优于超声及MRI;超声、CT及MRI对胆囊癌术前分期具有很高的准确率,能够对胆囊癌进行较为全面的术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