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液替代化学氮肥对滨海稻麦田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60214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肥替代与减量是“十四五”期间农业与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沼液是畜禽养殖粪污厌氧发酵的副产物,富含氮素和作物需要的各类营养物质,是我国种养结合农业发展战略下农田化学氮肥最具潜力的替代品。然而沼液含有微量重金属,长期、过量施用可能会提高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高温裂解产生的富碳多孔物质,由于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多孔以及含氧官能团丰富等特性,施用于土壤能通过吸附、螯合等途径降低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目前修复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最常见的钝化剂。以往研究集中于沼液施用对土壤或籽粒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有关土壤重金属含量-有效性-作物根系-地上部分-籽粒连续体的研究很不充分,特别是添加生物炭措施下,不同沼液用量以及沼液不同比例替代化肥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研究鲜见报道。本论文以中粮家佳康(江苏)有限公司规模养殖场产生的沼液(CSTR工艺)为例,在江苏滨海盐土农区进行田间试验,分别在稻季和麦季设置(1)0(不施肥)、低(当地农田推荐施用N量,稻季:250 m3/ha,麦季:150 m3/ha)、中和高(当地实际施N量范围,稻季:500、750 m3/ha,麦季:300、450 m3/ha)四个沼液用量水平以及0、15 t/ha两个生物炭用量,共8个处理;(2)在保持总N量一致的前提下(稻田225 kg/ha,麦田150 kg/ha),设置0、33%、66%、100%四个沼液替代化肥水平,0、15 t/ha两个生物炭用量,共8个处理,研究Cu、Zn、Pb、Cd、Cr和Cd等六种重金属在0-20 cm土壤中含量及有效性的变化特征,同步分析重金属在作物根系、茎叶和籽粒的含量,基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模型(膳食暴露)评价重金属的环境风险,以期明确沼液替代化肥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风险的影响,为沼液的可持续消纳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沼液用量下,无论是否添加生物炭,施用低量沼液对稻麦田土壤中Cu、Zn、Pb、Cd、Cr和As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中、高量沼液时,稻麦田土壤Cu和Zn含量分别增加了9.0%-15.4%和9.7%-15.0%。因此,在滨海盐土农区,稻田沼液施用量大于500 m3/ha,麦田沼液用量大于300 m3/ha时,可能导致土壤Cu、Zn的蓄积。(2)无论是否添加生物炭,沼液替代化肥对稻麦田土壤Cu、Zn、Pb、Cd和As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沼液100%替代化肥使麦田土壤Cr含量提升了9.2%-16.8%。(3)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表现为:添加生物炭前,施用低量沼液对稻麦田土壤Cu、Zn、Pb、Cd、Cr和As的弱酸提取态(F1)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但中、高沼液用量下,稻麦田土壤Cu、Zn和Pb的F1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添加生物炭后,中、高沼液用量下稻麦田土壤Cu、Pb的F1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这表明,当稻田沼液施用量为500-750m3/ha,麦田沼液用量为300-450 m3/ha时,稻麦田土壤Cu、Zn和Pb的生物有效性显著增加,添加生物炭能降低Cu、Pb的生物有效性。(4)添加生物炭前,沼液替代化肥(33%-100%)使稻麦田土壤Pb的F1质量分数显著降低(P<0.05)。添加生物炭后,沼液33%替代化肥水平下稻麦田Pb的F1质量分数较添加前显著降低,在沼液100%替代化肥水平下稻麦田六种重金属的F1质量分数均无显著差异。(5)添加生物炭前,三个沼液用量均使稻麦籽粒中Cu含量增加了10.8%-116.5%,小麦籽粒中Pb、Cr含量降低了33.7%-112.5%。添加生物炭后,中、高沼液用量下稻麦籽粒中Cu含量较添加前降低了9.8%-37.5%。尽管不同沼液用量下稻麦籽粒中Cu含量均有所增加,但低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限值(GB 2762-2017)。(6)无论是否添加生物炭,沼液替代化肥(33%-100%)均能降低稻麦籽粒中Pb含量,其中,水稻籽粒的降幅为19.4%-39.9%,小麦籽粒的为6.3%-27.0%。(7)无论是否添加生物炭,Cu、Pb、Cd、Cr和As均富集于作物根系中。有所不同的是,Zn在水稻中富集于茎叶中,而在小麦中富集于籽粒。(8)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沼液用量及沼液替代化肥处理下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程度均为轻微等级。在六种重金属中,Pb的污染风险相对较高。相比较而言,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膳食暴露)结果表明,各处理稻麦籽粒均不会威胁人体健康,但由于As、Zn、Cu的污染风险熵值相对较高,今后在籽粒安全性评估应给予充分的关注。综上所述,在滨海稻麦田沼液替代化肥并不会产生重金属污染风险,稻麦籽粒均处于安全水平。因此,推荐沼液100%替代化肥,稻田推荐沼液用量为225 kg·N/ha,麦田为150kg·N/ha。从重金属污染控制角度出发,添加生物炭能显著降低Cu、Pb的生物有效性。
其他文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城市化率迅速攀升,由此也引发了城市快速扩张、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资源和能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随着人们基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愈加强烈。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以来,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成为解决当下城市发展问题
滨海地区禽畜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大量沼液,沼液富含氮(N)素等作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它的农田消纳在国家种养结合和化肥替代与减量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秸秆还田是滨海地区重要的农田管理措施,这不仅影响土壤碳N平衡并改变土壤性质,而且对土壤N素的周转产生显著影响。反硝化(Den)和硝态氮(NO3--N)氨化(DNRA)是土壤NO3--N异化还原的重要途径,二者与土壤温室气体N2O的形成密切相关。以往有关
沼液是畜禽粪污厌氧发酵的副产物,含有大量N素以及氨基酸、腐殖酸、活性酶等生物活性物质。沼液是化学N肥的高效替代品,在种养结合与化肥减量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价值。来自沼液的大量N素施入农田后势必会对土壤N素的周转与转化产生显著影响。然而,以往关于沼液农田施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沼液对化学N肥的替代量、替代方式、环境效应等方面,有关沼液施用对土壤有机氮(SON)矿化和组分变化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研
过去几十年,化石资源广泛应用于汽车产业、农业、电力、交通等领域。由于人们对化石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全球气温变暖、能源储备削减等现象愈发严重。因此,科学家认为避免过度消耗化石燃料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发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清洁能源储存和转换设备,如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其中,超级电容器作为介于传统电容器和可充电电池间的一种新型储能设备,在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有望缓解
花楸属(Sorbus L.)隶属于蔷薇科(Rosaceae)苹果亚科(Maloideae),是蔷薇科内分类问题极为复杂的属之一。本文以花楸属19种2变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21个花楸属分类群的叶解剖特征进行观测和对比,分析其共性和种间差异。基于叶解剖特征的可塑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探讨了花楸属植物的环境适应策略,以期为花楸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和引种驯化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
农林生物质因其具有来源广泛、取材便利、富含官能团、易于改性、环境友好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水体修复。砷是造成水体污染的有害物质之一,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利用农林生物质开发一种经济、环保、高效的除砷吸附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种农林生物质为原料,FeOOH为前驱体制备三种不同的生物质复合材料,并探究这三种材料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对水溶液中砷的吸附效果。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
本文以小麦秸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嵌合生物与化学技术,选取温和、安全的有机酸(醋酸与木糖酸)及纤维素酶作为催化剂,通过对细胞壁两大多糖组分半纤维素与纤维素水解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以及其在生物加工过程中迁移、转化性能的差异性解析,提出绿色梯级化利用与多联产技术思想,实现了木聚糖定向水解与原料预处理“一步法”集成效果,即高效联产低聚木糖和可发酵性单糖。为小麦秸秆聚糖组分的全质化和高值化工业利用提供理
大型钢结构设备,如大型储油罐、风电塔筒、船舶等,长期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表面容易出现锈蚀、裂纹等情况。其次,像起重机这类机械设备作业强度大,疲劳失效、结构断裂等故障时常发生。目前,这些缺陷的检测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强度和危险系数极高,因此迫切需要研制爬壁机器人代替人工对大型钢结构的巡检作业。大型钢结构高度多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因此在控制方面要求爬壁机器人具有远程遥控功能。此外,像船舶外板等钢结构外
叶片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及维系自身热平衡的主要器官,需要同时执行多个功能,但有些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使得植物必须在不同功能之间做出权衡和取舍。叶片在功能结构和支持结构之间的投资权衡是叶片生理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所以通过对叶面积、叶形和叶脉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量的投资权衡,揭示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策略。木兰科是分化较早的古老植物类群之一,现代木兰科植物仍保留了许多原始性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推动生态质量演变的主要因素,正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林草交错带,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时空波动性强,边缘效应明显,环境的异质性较高,是指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典型区域。本文以1990、2000、2010和2018年(6-8月)四期Landsat影像和实地调查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带近30年的土地覆盖类型进行分类及变化分析。然后,借助气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