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诅咒化作葡萄园”:浅析叶芝诗歌中二元意象的张力作用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巴特勒·叶芝被认为是现代最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以及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巨匠之一。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叶芝的诗作逐渐得到了广泛围、多角度的关注和研究。近年来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叶芝诗作中的爱尔兰民族特性,浪漫主义特性及现代主义特性等方面。本文以新批评理论为依托,主要以阿伦·泰特的诗歌的“张力”理论为切入点,在对叶芝诗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其诗中常见的三组二元对立意象:东方与西方,恐怖与美,以及年轻与年长。通过分析这几组对立意象的内涵与外延,从而探究其在二元纬度的矛盾与冲突中产生的巨大张力,并在此基础上对此张力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叶芝诗歌二元意象中产生的张力对于其诗歌主题的呈现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也是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诗歌主题的重要线索。
其他文献
学位
儿童本位论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引导着儿童文学翻译。本论文试图改变儿童文学翻译的传统理念,引入新的对话性理论,给儿童文学翻译带来一抹新意。   对话性理论极少运用于儿童
辩论是一种口头的合理的社会行为,旨在对他人的意见提出异议,甚至说服他人。语用论辩理论,作为论辩修辞批评的一种方法,为辩论的研究提供了两个视角,即语用视角和辩证视角。
紧跟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人们生活中和社会上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如国家的政治政策,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各高等院校间的战略合作,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