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选取“或多或少”“或早或晚”“或大或小”三个组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它们从出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历时演变,描写其语法化特征,并试图解释其语法化的原因和机制,探寻其发展规律。此外通过与相关结构的比较研究,揭示其意义和用法的独特之处。“或多或少”在明清时期语法化为一个副词性凝固结构,并在现代汉语时期进一步发展,可表示“在某种程度上”和语气“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两种意义。在此过程中,句法位置的变化、语境吸收与制约、人类认知因素等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着眼于入句特点,“单数主语或抽象主语”“行为单一或行为抽象”“单数宾语或抽象宾语”“与‘表小’成分共现”是其语法化的形式标记。“或早或晚”组合也是在明清时期虚化为表示语气的副词性结构,句法位置的变化、人类认知、语境吸收与制约等是促使其语法化的影响因素。立足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或早或晚”语法化特征表现在句中与其相联系的主语为单一主语或抽象主语、状语功能显化、语句表达将来时态等等。“或大或小”在现代汉语时期语法化成为一个副词性凝固结构,同样,句法位置的变化、人类认知、语境吸收与制约等也是促使其语法化的影响因素。当“或大或小”在句中充当状语表达“不管怎么样、还算得上”的语义时,与其相联系的主语一般为单数主语或抽象主语,与其相联系的宾语为单数宾语或抽象宾语,动词为表达抽象概念的非行为动词,此外语义发生偏移,多与“表小”成分共现。以上关于三个具体组合的研究表明,“或A或B”组合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据此可以归纳这一结构语法化的规律和特点,但它们也因构成成分的不同呈现出些许差异。“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意义凝固后常出现语义偏向其中一极的情况,主要偏向“少”或“小”,多被赋予“主观小量”的色彩,表达说话人主观、肯定的语气或态度时具有让步的色彩,而“或早或晚”的语义表达受到时间义的限制,表达说话人相信或认为某种情况在将来一定发生的肯定性推测,没有感情色彩。从表意上看,这说明三者语义倾向不同;从语用功能上看,这说明三者在表达上的人际功能有所区别。此外,受语义的影响,变化后的“或早或晚”常常用于将来时态,而“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则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