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合同可仲裁性问题研究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q27028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中国发展迅速,截止至2019年10月31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已有入库项目9296个,入库项目金额约14万亿元。然而,PPP模式的发展并非一马平川,由于我国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久未出台,司法界和学界对于PPP合同的相关争论从未停止。从我国现有法律文件中的表述来看,PPP合同的法律性质似乎并未达成共识,导致PPP合同的纠纷解决机制也存在着相互冲突的规定。PPP合同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最直接的依据,优势在于双方的资源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特征为公益性和私益性、民事和行政法律关系的并存。我国法律文件对PPP合同纠纷解决机制的规定较为混乱,其中有一部分承认了PPP合同的可仲裁性。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把符合行政协议认定标准的PPP合同定性为行政协议,关于PPP合同纠纷能否适用仲裁制度再次引发业内热议,该规定出台后,PPP合同是全部不能仲裁还是部分不能仲裁?这个问题有待探讨。从英国、法国、德国的相关规定来看,各国虽然都承认PPP合同纠纷的可仲裁性,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相对而言,将PPP合同定位为民事合同的英国在这一问题上持开放态度,鼓励当事人采取仲裁的方式灵活地解决这一类纠纷。而法德相较更为保守,采取行政合同定位的法国承认PPP合同的可仲裁性,但也要受到一些行政法上的限制;未对PPP合同进行明确定位的德国,则要根据PPP合同的具体性质决定其是否具有可仲裁性。一直以来,我国的不同规定与司法实践对于PPP合同纠纷是否能够通过仲裁或者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存在冲突,2019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将PPP合同纳入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但前提是此PPP合同须符合行政协议的认定标准。相应地,符合行政协议认定标准的这部分PPP合同也就不具有可仲裁性。该司法解释没有直接将所有PPP合同都纳入到行政协议的范畴内,而是将其定位为混合合同,分情况处理。其合理之处为,对PPP合同的混合合同定位符合PPP合同公益性与私益性兼具的双重属性,也为PPP合同适用仲裁制度留出了空间。但其欠缺之处为,具体个案中的PPP合同的法律性质依然难以识别,行政协议的认定标准也有待明确。在认可该混合合同定位合理性的前提下,我国应继续完善该司法解释,对不同模式下的PPP合同作出类型化规定、明确行政协议认定标准中的内容要件,从而为PPP合同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的解决建立明确的法律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以核心技术提炼过程中的要素为出发点,探究了企业技术集成过程中通常采用的三种模式,对企业技术集成的概念加以界定,并对三种模式进行了定义和区分,明确指出了三种模式的
车载ATP是CTCS-2级列控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针对车载ATP的组合测试,在保障设备功能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车载ATP设备接口参数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最优覆盖数组的带约束
冠心病是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心脏病类型,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眩晕、气促、寒颤等,若不及时治疗则有可能导致心理衰竭,影响生命安全^[1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设计了一种具有屏蔽自然风干扰功能的静压头装置,提升了气压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运用Fluent软件仿真验证了静压头装置的稳压效果,研究了不同结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两权”)的分离,激发了农民广泛的积极性,带动了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的快速增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离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土地产权集合中,所有权处于核心位置,归集体所有,农户凭借其身份垄断着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农业税负的减轻让产权安排中的收益权和剩余索取权也更多地
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参与政治活动的新方式。当代大学生网络知识丰富、参与政治积极性强,通过互联网接受各种形式的信息,同时通过网络途径进行政治参与活动,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提高了自身的政治品格、政治责任感和民主意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有序进行,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建立和健全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合理机制有很大的推动意义,更对我国的民主政治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