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岩体滑坡通常从宏观角度入手,将岩体边坡在外荷、水等作用下的某一临界状态视为破坏状态。传统研究方法中岩体内部一些结构面及其应力状态难以准确度量。由于岩体内部存在大量结构面,同一岩体中的结构面又形成于不同时期,通常就成为岩体边坡稳定性的决定因素。各种结构面是地质过程中受外因(如外力、风蚀、造山运动等)与内因(如岩体的矿物成份)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些内外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岩体边坡的稳定性。仪从宏观角度来考虑结构面对岩体受力影响并不能真实反映岩体本身的变化机制。探求一种新的方法来定量确定岩体结构面形成环境(如形成原因、应力大小等),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流体包裹体(Fluid inclusion,简称FI)是流体沿岩体裂隙运动过程中被矿物捕获而形成的封闭物质,它保存了当时地质环境中各种地质地球化学信息(如压力、温度、酸度、盐度等)。流体包裹体中的物质成份是探索、了解相关地质过程(如成矿作用机制、流体迁移通道、流体迁移过程等)的密码。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可以获得解释地壳及地幔中各种地质作用过程的有用信息,对研究地质过程及其作用机制必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赋存流体包裹体的结构面,可称为流体包裹体迹面(Fluid inclusion plane,简称FIP)。流体包裹体迹面在观察平面上的投影,可称为流体包裹体迹线(Fluid inclusion:line,简称FIL)。FIL可以反映岩体结构面的走向与裂缝宽度。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以FI、FIL、FIP为主线,分析了流体包裹体的数字图像特征,拟合了流体包裹体迹线、构筑了流体包裹体迹面。分析流体包裹体数字图像时,提取了各个流体包裹体的形态参数(流体包裹体面积、形状、长短轴等)和几何参数(流体包裹体形心坐标、长轴与坐标轴夹角等);同时,以流体包裹体形心为点集、以包裹体面积为权函数、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各条流体包裹体迹线;进一步,将各条流体包裹体迹线定位到三维空间,将同一个包裹体迹面的流体包裹迹线用最小二乘法来构成三维曲面;最后,得到了流体包裹体迹面。
本文采用分形维理论研究了流体包裹体在平面图像中的分布特征,计算了相应的分数维数。对于同一地区岩体内部不同时期、不同成分的流体包裹体,本文采用小波分析理论进行研究:对图像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分类统计;将流体包裹体分成三个类;用Bayes法计算各类的频谱。本文还使用MatLab和Visual C++,自主开发出一套应用程序,实现了流体包裹体数字图像的分析、统计与三维模型建立等操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