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普油田晚喜马拉雅期油气藏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jm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里木盆地的麦盖提斜坡作为巴什托普油田所在的二级构造单元,一直是塔西南地区构造演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晚喜马拉雅期的构造运动不仅强烈影响了麦盖提斜坡的构造格局,且对区域的断层活动、地层沉积以及油气藏的分布与调整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西北段的巴什托普油气藏储层沉积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油气理化性质、成藏期次、荧光薄片特征、油气来源以及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的分析和论证,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测温、精细构造恢复等技术手段,结合前人的模拟结果,对巴什托普油气藏进行了精细解剖,总结出巴什托普油气藏动态调整的控制因素以及机制。研究发现储层连通性的破坏与晚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应力挤压以及上覆地层的快速沉降密切相关,时间发生在西域组沉积后,是油气藏动态调整的直接原因;油气的物性分布规律指示了油气自西向东的长距离运移,且烃类成熟度沿运移方向逐渐降低;研究区的油气主要存在两期充注,分别在晚海西期和晚喜马拉雅期,通过地球化学和区域烃源岩成熟度分析,推断早期油气可能来源于喀什凹陷-麦盖提斜坡西段,晚期油气可能主要来源于麦盖提斜坡东段;晚喜马拉雅期为圈闭调整最显著的时期,这一时期构造活动引起的地层翘倾持续至今,构造应力场的变化间接导致储层物性和流体力场的改变,使油气持续动态迁移,形成动态调整型油气藏。
其他文献
贵州剑河八郎甲劳组剖面主要由中厚层灰色粉砂质、钙质白云岩及粉砂质页岩组成,含有较丰富的生物化石,下部砂质、粉砂质页岩为其主要层位。目前已发现生物化石22属,1属种未定,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