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水体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多种技术方法已被应用于染料废水和放射性核素废水的处置处理。近年来,由于石油资源枯竭,化学高分子吸附材料二次污染等问题,使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来源丰富等优点的生物质吸附法处理污水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生物质中的真菌菌丝为基体,利用菌丝生长过程中,原位掺杂具有功能基团的碳纳米管和杨梅单宁,通过真菌菌丝与其复合,不断延长生长、缠绕,最终得到一种独特的具有微纳结构和宏观尺寸的菌丝吸附材料。对该材料结构性质进行表征,分析其形成机理,系统研究了杂化材料本身的物化特性及对染料和Sr(II)单核素离子的吸附性能。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真菌原位组装法制备菌丝/碳纳米管(CNT)复合材料,CNT加入后与菌丝细胞壁表面进行复合,随培养基中CNT含量的增加,菌丝与其结合的量逐渐增多,同时,碳纳米管的存在增加了杂化材料的热稳定性。得到的杂化材料表面含有大量的含氧基团,有利于杂化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将制备的菌丝/碳纳米管杂化材料用于刚果红和甲基紫的吸附研究,pH、温度、吸附时间和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影响显著,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刚果红和甲基紫的吸附等温线可分别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进行更好的描述。菌丝/碳纳米管对刚果红和甲基紫的最大吸附能力分别为43.99 mg/g和20.89 mg/g。该材料循环使用5次后,对刚果红和甲基紫的吸附能力分别可保持78.2%和82.9%。2、通过真菌原位组装法制备菌丝/杨梅单宁复合材料,杨梅单宁通过多羟基产生的氢键作用同菌丝结合,形成具有空间网络结构的杂化材料。杂化材料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羧基、酰胺等活性基团,可同金属离子间产生相互作用。杂化材料中单宁含量随培养基中杨梅单宁含量的增加而增多,杂化材料可用于处理含金属离子的酸性废水。将菌丝/单宁杂化材料用于Sr(II)单核素离子的吸附研究,吸附过程受pH、温度、Na+离子、吸附时间和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吸附过程能很好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菌丝/单宁杂化材料对锶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为36.26 mg/g。重复使用5次后,其吸附能力可保留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