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H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问卷,比较转专业意向大学生群体与无转专业意向大学生群体在输入特征、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上的差异,并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经历,探讨转专业意向大学生群体内部异质性程度及类型。研究发现:来自农村、就读理学学科、父亲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父亲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社会阶层属于中低收入阶层及以下的学生群体在进入大学后,更有可能产生转专业的意向;进入大学后,转专业意向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获得多个学位,毕业后直接参与工作。无论是一般学习投入还是专业课投入,转专业意向大学生群体表现均不如无转专业意向大学生群体,在“课堂参与”、“专业课兴趣”、“专业课实际投入”、“专业课重要性认知”以及“与教师交流互动的频率”上,两群体的差异达到了中等及以上程度。就学习效果而言,转专业意向大学生群体的表现逊色于无转专业意向大学生群体,在“平均绩点分(GPA)”、“一般能力增长”、“专业课学习上的收获”等十项指标上,两个群体差异达到了中等及以上程度。基于转专业意向大学生群体专业学习经历以及时间分配对该群体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转专业意向大学生群体内部可划分为:学院型、疏离型、社交型。学院型对专业课投入较大,用于学习的时间居多;疏离型对专业兴趣一般、投入一般,较少参加社团、兼职等社会活动;社交型对专业兴趣不高,投入程度低,但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通过进一步比较三类型群体的学习经历发现:疏离型男生居多,社交型女生居多;学院型学生的整体学习经历比疏离型、社交型学生的学习经历要好,疏离型与社交型学生在部分指标上存在差异。上述研究结果启示我们:院校需加大对转专业意向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为了改善转专业意向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院校有必要根据学生类型分类管理;鼓励师生互动,创建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