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综述了现阶段各种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困难,重点集中在MgH2和LiBH4两种含氢量高的储氢材料。通过构建MgH2+LiBH4复合体系,其在脱氢过程中形成MgB2相,有效降低了MgH2和LiBH4的热力学反应焓,但由于动力学限制,复合体系的脱氢温度仍然较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将纳米复合结构的H-Mg3La合金(H-Mg3La表示吸氢态,Mg3La合金在吸氢后会歧化生成纳米MgH2和LaH3,其他Mg3RE合金也类似)与LiBH4复合,发现复合体系存在的协同增强效应对LiBH4的脱氢性能起到极大的催化作用,但低温脱氢条件下未生成MgB2相,不同氢化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也尚未明确。以此为出发点,本文深入研究了LiBH4+H-Mg3RE复合体系的脱氢性能和反应机理,揭示了LiBH4、MgH2两相之间的氢交换现象、界面结合及镁颗粒催化对LiBH4脱氢反应的作用机制。在此研究结果的指导下通过调控Mg基材料的脱氢动力学进一步增强了复合体系的脱氢性能。采用等温放氢动力学测试、TPD-MS、XRD和SEM等手段综合研究了氢化后的Mg3RE合金(RE=La, Ce, Pr, Nd等)对LiBH4脱氢性能的影响。几种氢化的Mg3RE合金都明显改善LiBH4的脱氢动力学,其中以氢化的Mg3La效果最佳,LiBH4+H-Mg3La体系在340℃下脱氢量可达到4.5wt%。结果表明, LiBH4+H-Mg3RE复合体系在等温放氢动力学曲线上都一致地表现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MgH2的分解,稀土氢化物主要对MgH2的脱氢动力学起改善作用,其对LiBH4的脱氢改善作用很弱。MgH2分解的同时促进LiBH4的脱氢。第二阶段则以LiBH4的脱氢占主要。LiBH4在340℃下两个阶段的单独脱氢量达到了6wt%,低温脱氢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采用同位素D标记MgD2示踪研究了纳米MgH2对LiBH4的催化作用机理。通过FTIR、TPD-MS和XRD研究了复合体系中LiBH4与MgD2脱氢过程中的H、D的转移、脱附和相转变。结果表明球磨后LiBH4与MgD2两相之间发生了H-D交换,形成了B-D键,氢交换效应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强。氢交换促进了放氢前两相的原子交换,缩短了脱氢初期氢原子扩散到界面需要的时间,从而缩短放氢的孕育期。同时由于两相间氢原子浓度差,氢交换使得LiBH4中的氢形成往MgD2扩散的净流动,使得H原子在MgD2界面处过多堆积,造成其H原子混乱度增加。这些来自LiBH4的氢原子在跟随MgD2脱氢时释放掉,直接促进了LiBH4的脱氢过程。在MgD2脱氢阶段,MgD2表面的D原子还能够与LiBH4表面的H原子在界面处结合形成HD分子并释放出来,形成了HD和H2同步脱附的现象,因此,H, D原子在两相界面结合也能加快LiBH4的脱氢动力学。此外,经过快速脱氢使得LiBH4与MgD2两相界面缺少H、D原子供给,脱氢过程由界面氢交换控制转为晶内扩散控制。由于H/D原子在LiBH4和MgD2晶体中的扩散速率很慢,脱氢过程变得缓慢,脱氢后的Mg颗粒在此阶段对LiBH4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机理研究表明LiBH4脱氢动力学的表现取决于MgH2的脱氢性能。虽然原位生成的纳米REH3能改善MgH2的性能,但是会造成复合体系脱氢容量的损失。因此通过对MgH2动力学性能的调控,进一步改善了LiBH4+MgH2复合体系的脱氢性能。采用在Mg表面缀饰Ti基催化剂,获得MgH2动力学上极大的改善,这种表面缀饰Ti基催化剂的MgH2表现出对LiBH4脱氢反应更好的催化作用,复合体系在340℃下6小时就能释放出7.0wt%的氢气,比在相同条件下LiBH4+H-Mg3La复合体系的放氢量提高了55%;同时LiBH4的脱氢动力学也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