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生物强化处理阿特拉津废水长期运行性能

来源 :河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含有降解-示踪功能质粒的阿特拉津降解基因工程菌,在疏水SPG(Shirasu porous glass)膜表面形成基因工程菌生物膜,构建SPG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生物强化处理阿特拉津废水,在MABR反应器长期运行过程中,考察SPG膜孔径、气压和水力停留时间对MABR反应器中阿特拉津降解效率及COD、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检测基因工程菌生物膜微生物相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增大SPG膜孔径和曝气压力,能够提高曝气供氧能力,改善COD和阿特拉津生物强化去除效能。在相同条件下,SPG膜膜孔径为1.5μm的疏水膜MABR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膜孔径为0.8μm和0.6μm的MABR反应器。1.5μm疏水SPG膜膜曝气的最大供氧能力约为22.4 g·(m2·d)-1。在曝气气压为70 KPa、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5 h时,1.5μm膜孔径MABR反应器COD平均去除率为80.1%,平均去除负荷为1.86 kg·(m3·d)-1;阿特拉津平均去除率为62.5%,平均去除负荷为0.18 kg·(m3·d)-1。进一步缩短HRT、增加进水负荷后,MABR反应器DO浓度显著下降,COD和阿特拉津去除效率大幅降低。DO浓度对阿特拉津去除的影响更为显著。在MABR反应器长期运行中,基因工程菌生物膜中会逐渐有其他球菌的出现,并且数量会逐渐增大;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生物膜样品中atzA基因的分布情况发现,其在MABR反应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相对丰度变化不大;基因工程菌的绿色荧光效应会随着反应器的持续运行降低;在SPG膜表面的生物膜中存在原生动物。SPG膜表面单一基因工程菌生物膜逐渐演化为复杂微生物群落,但基因工程菌可以较好的存在于生物膜内,进而保持阿特拉津生物强化去除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对制备的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anti-human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hMIF)单克隆抗体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并研究其对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E
焦化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炼焦过程所产生的剩余氨水,其所含的酚类、杂环类、多环芳烃类和苯系物类均对微生物有一定或较强的生物毒性。这些毒性化合物对微生物具有明显
泡沫渣埋弧探作是电弧炉炼钢的一项新技术.与传统的冶炼工艺相比,该技术具有冶炼时间短、炉衬使用寿命长及电耗低等优点,极具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