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我国不同性别的成人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差异,评价性别对病毒抑制率、治疗保持率和病死率的影响,为明确发展中地区成人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性别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及进一步明确不同性别抗病毒治疗效果差异的原因提供研究依据。方法使用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数据库中的防治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初次开始抗病毒治疗的、18岁以上、以推荐一线治疗方案为初始治疗方案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观察4年,研究终止时间为2015年12月31日。用Logistic回归进行总体和分层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在治疗12个月及48个月后病毒抑制率、治疗保持率的差异,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总体和分层分析,比较不同性别病死率的差异。纳入分析的因素还包括年龄、体重指数、地区、婚姻状况、感染途径、基线CD4细胞计数、初始治疗方案、诊断HIV感染至开始治疗时间。用SAS9.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共68646名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67.1%(46083名)为男性患者,32.9%(22563名)为女性患者。总体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校正OR:1.13,95%CI:1.06-1.21)及 48 个月后(校正 OR:1.10,95%CI:1.01-1.20)都比男性患者更易达到病毒抑制。女性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校正OR:1.15,95%CI:1.08-1.23)及治疗48个月后(校正OR:1.22,95%CI:1.15-1.29)比男性患者更易保持治疗。所有研究对象治疗4年的病死率为3.45/100人年,其中女性患者病死率低于男性患者(2.34 vs.4.03/100人年),女性患者死亡风险更小(校正HR:0.71,95%CI:0.66-0.76)。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开始治疗年龄18-44岁、农村、经血液传播/既往献血感染、经注射吸毒感染、基线CD4细胞计数200-349个/μ L、诊断至开始治疗时间大于3个月的患者中女性治疗12个月及48个月病毒抑制率均高于男性。结论本研究发现我国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易达到病毒抑制、更易保持治疗,女性患者的病死率也明显低于男性患者。今后可以进一步开展研究探索导致抗病毒治疗效果性别差异的原因、探索性别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