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超声与超声增强下的特征及与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在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实验组,其中男性45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为(64.58±10.23岁),且均经CT或MRI证实为前循环脑梗死。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为(64.044±9.75岁),既往无脑卒中病史,头颅MRI正常且临床症状、体征均提示无脑卒中的相关表现。详细的收集每个病例的基本病史情况,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抽烟酗酒史等。所有对象均于入组次晨空腹抽取静脉血6ml分装于两个试管,一管用于常规生化检查,另一管待标本收集齐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ADP和hs-CRP水平。对不同组受试者之间血清ADP和hs-CRP水平进行比较。每个病例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斑块性质、部位及数量,并选取软斑块进行超声造影增强检查,记录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分布情况。探讨斑块的性质及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1.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吸烟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2.梗死组患者血清AD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脑梗死患者中软斑块者血清AD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Ⅰ/Ⅱ斑块者血清ADP水平显著高于Ⅲ/Ⅳ斑块者而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Ⅲ/Ⅳ斑块者(P<0.05)。结论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脑梗死发生关系密切;2.血清ADP及hs-CRP水平与脑梗死及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3.斑块内部的新生血管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4.联合颈动脉超声及超声增强与ADP或hs-CRP检测有助于评估脑梗死的风险及指导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