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利用新的雄性不育材料和恢复系构建的棉花“三系”所培育的杂交棉为充分利用杂种优势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提供了契机。浙江大学新育成的杂交棉浙杂166在生产上已初步证明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但是,该杂种的生长和产量表现在年度间和地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启示出有必要深入了解该杂种的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特点,以提出与之适宜的栽培措施。同时,对该杂种与其亲本及常规栽培品种之间生理特性的比较,有助于解析杂种优势的机理。为此开展了本研究,其目的在于:(1)通过比较杂交棉与其亲本的生长和生理特性,明确该杂种的优势表现;(2)明确杂交棉对不同地区和农艺措施的反应,以深入了解杂交种在不同栽培环境上的稳定性表现;(3)明确主要农艺因素对杂交棉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提出适合不同地区应用的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三系”杂交棉浙杂166和人工制种杂交棉组合中棉所29在杭州、金华和慈溪三个不同生态地区种植,其株高与个体生长量均明显大于常规品种泗棉3号,这归因于为前者出叶速度快、蕾期至初花期株高日增量较大和后期生长保持较快。另外,浙杂166与泗棉3号相比,熟期明显较迟,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或肥料用量较大的环境下易发生旺长。试验结果表明,浙杂166在栽培上特别应强调促进早发和防止徒长。 2.浙杂166在现蕾和结铃动态上与中棉所29及泗棉3号基本相同,但在蕾、铃的日增量上差异显著,表现为浙杂166在生育前期较小,而生育后期较大,最后单株蕾、铃数显著较多,显示出该杂交棉具有较大的生理库。另外,浙杂166的结铃高峰时间与棉铃及纤维发育的适宜光温条件相吻合,这可能是该杂交棉产量高、品质较优的部分原因所在。浙杂166和常规栽培品种泗棉3号的纤维产量比较显示出,该杂交种产量潜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增加霜前结铃数。因此,进一步证明农艺上促进早发早结铃的重要性。 3.与中棉所29和泗棉3号相比,浙杂166功能叶具有较高的N和P含量,这可能是该杂交棉生育后期保持较快生长的原因之一。同时,该杂交种叶绿素含量较高,盛花期叶片细胞内部CO。浓度低,光化学活性大,光合速度较高。结果显示出,正是该杂交种在生育后期具有持续较高的光合速度,从而生产了较多的碳水化合物满足铃和纤维发育的需要。4.以单位面积的铃数和纤维产量而言,最适种植密度因地区而异,生育期间温度较高的金华点最适密度较低。同样,氮肥对铃数的影响不同地区间也存在着差异,金华点需要相对较多的氮肥。种植方式对伏前桃(当地7 月15 日前结的铃)和总铃数Zheza 166的影响,浙杂166的表现模式与常规品种基本相同,均为4月 15播种和覆膜栽培的最高,推迟播种导致伏前桃和总铃数显著减少。另一方面,氮肥水平、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之间,在纤维整齐度、比强度、延伸性和马克隆值等品质参数上无显著差异,但慈溪点在纤维长度上氮肥处理之间存在着差异。5.“三系”杂交棉与其亲本的叶片驻0值在生长期间表现为很大的变化,在初花期和吐絮期杂交棉显著高于其亲本,而盛花期和结铃期恰恰相反。与两个亲本相比,杂交棉的单株干重明显较大,且叶片干重比例较高,从而解释了浙杂166具有较大的干物质生产能力和较快的生长速度的内在原因。大田和盆栽试验均显示出浙杂 166有很强的个体生长优势,说明该杂交种的种植密度应适当小于常规品种。另外,盆栽试验中杂交种与常规品种测棉3号的产量差异明显大小大田试验,其原因很可能是盆栽试验中杂交棉的个休生长空间受限制程度要小大田试验,从而有利于其遗传潜力的发挥,从而进一步证明在牛产上应重视杂交棉的种植密度。6.浙杂 166及其两个亲本的 MDA含量在发育期间变动较大,杂交种的变化模式基本上与其不育系亲本相似,表现为现蕾期较低,开花期及此后保持较高的值。但是,杂交种这种较高水平的MDA含量是否意味着其具有较强的代谢强度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浙杂166在500活性上的杂种优势十分明显,且其活性因时间的变化模式与不育系相似。作者认为,SOD活性可作为检验特定杂交组合是否具有杂种优势的一个指标,但需要进一步试验做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