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本文从教育训练学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法,以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训练问题作为切入点,选取我国目前排球运动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南京和广东台山的部分典型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单位进行研究,为当前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本文从培养体制、运动员选材和输送情况、运动员训练与文化学习、运动竞赛、教练员素质、政策扶持、训练保障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与分析。研究表明: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选材。上海和南京的做法是立足本地,按需引进,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拔人才。台山两所学校的排球队员都来自台山各镇,选材主要由基层教练推荐,选材方法不够科学。 2、竞赛。青少年参加竞赛对促进训练和提高训练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行竞赛制度存在一些参赛单位盲目追求锦标主义,弄虚作假的现象,现行的竞赛制度有待完善。 3、输送。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的专业队和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人才。实施“体教结合”的学校输送率较高,家长支持率也高。 4、体教结合。有独立办校与体教结合办校等形式。“三集中”的独立办校很难解决学训矛盾;体教合作办校的形式能统筹学训时间,有利于文化教育,能较好的解决学训矛盾。李国君排球学校、南京中山东路体校与南京三中都实行了体教结合,“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资源互补、体教双赢,队员在训练的同时得到高质量的文化教育,队员的淘汰率很低。 5、教练员素质。各培养单位的教练员学历大多为大学本科,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有待加强。 本文对上海、南京和台山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和问题进行研究后,建议排球后备人才培养要改变单一的国家培养体制,形成体教结合为主、其他培养形式为辅的多元培养体制;大力实施体教结合的方针,注重文化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自己的学训特色;积极探索有偿训练制度,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努力开创群众排球的新局面、形成浓厚的排球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