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应当不折不扣的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各级政府应当咬定既定的脱贫目标,将已有的扶贫政策部署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扶贫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避免产销脱节的问题,各地应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农产品生产趋同。截止2018年初,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占比57.35%,城镇人口数已经远超农村人口数。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农村人口总量依旧庞大。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贫困村分布较为分散,这些客观条件都增加了我国乡村帮扶以及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在我国农村中,因农村贫困问题常常存在的反复性、隐蔽性、持续性等特点,导致仍有部分农民没有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之举,在面对“多个一批”的对户扶贫工作中,“产业扶持发展一批”无疑是最关键,最长效,最管用的途径。现阶段正处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攻坚时期,产业扶贫已出现后期资金支持不足,产业规模小,发展乏力,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匹配等问题。对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补充扶贫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能力贫困理论和收入贫困理论为指导,以湖北省荆州市地区政府参与开展的产业扶贫的案例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各个扶贫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出荆州市现阶段产业扶贫的三大主要模式。在以监利县尚禾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扶贫模式为主要切入点分析荆州市扶贫工作面临的困境。当前荆州市产业扶贫主要需要解决资金,劳动力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列举了相应的产业扶贫案例,提供模式建议与产业发展问题的解决途径。提出了优化资金供给模式,完善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以多种途径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农产品质量等建议。对于荆州市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运行机制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