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相较于其他文学,有其特殊性。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文学具有教育,娱乐以及帮助认知等功能。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特别的要求。翻译研究近几十年取得较大进步,但关于儿童文学翻译方面的研究却极少。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儿童文学译作的数量逐年上升,这些都要求我们更多地对儿童文学翻译开展专门研究。本文作者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分析。接受美学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只注重译文和作者,并不考虑读者。作为文学研究领域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论,接受美学注重讨论读者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接受为目标,它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接受美学注重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和积极作用。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而儿童,这一独特的阅读群体,由于他们的兴趣爱好或认知能力不同于一般的读者,对阅读文本的要求也不同,他们的特殊性也应该引起译者的重视。翻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儿童的思维、认知和语言环境,使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本文旨在从儿童读者及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以及接受美学理论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等方面揭示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尝试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根据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特点,对比外国儿童文学《彼得·潘》的两个译本,通过接受美学理论,在语体和重现童趣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并由此得出从接受美学角度翻译儿童文学的策略。揭示本文的主题,儿童文学的翻译应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原则,译者应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体现原者基本写作意图的同时,使得译本更加契合儿童读者的思维方式。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单介绍了进行该项目研究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第二部分简单分析了近几年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相关研究以及接受美学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相关研究的现状及不足。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理论框架部分,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概述,介绍了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思想以及接受美学对翻译局限性,并通过对比接受美学及传统译论,指出传统译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第四部分简要介绍了儿童文学的定义、特点及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与其在中国的发展。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分析,根据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强调译者及读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出接受美学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及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第五部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比了《彼得·潘》两个中译本。从语体和重现童趣两方面,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两译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第六部分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儿童文学的翻译应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原则,并提出从接受美学角度翻译儿童文学的策略,揭示本文的主题,译者应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使译本更加契合儿童读者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