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测定了IN718合金在冷轧状态和冷轧后时效处理状态下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在冷轧变形量小于30%时,冷轧变形提高了两种状态下合金的强度,但后一状态下强度提高的幅值较小;随冷轧变形量增加,时效处理产生的强度增量降低,当冷轧变形量超过30%时,时效处理产生的强度增量变化不大。研究了冷轧及热处理对IN718合金性能的影响,在1040℃固溶处理和常规时效的条件下,IN718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但存在缺口敏感性。在970℃固溶处理和常规时效的条件下,IN718合金不存在缺口敏感性,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冷轧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在1040℃固溶处理后增加中间处理可以消除缺口敏感性,但明显降低合金的强度。采用Thermecmaster-Z及Gleeble-3500型热加工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固溶IN718合金的热变形行为,给出了其热变形方程式,其形变激活能为443 kJ/mol;确定了固溶合金的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给出了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随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变化的三维分布图和截面图;给出了不同应变速率条件下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与变形温度的关系,绘出了0.76真应变条件下固溶合金的动态组织状态图。此外,还研究了具有大量针状δ相IN718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其形变激活能为458 kJ/mol。研究了时效处理时间对合金热变形行为的影响。在900℃变形时,时效处理时析出的γ″相提高峰值应力,在高于900℃变形时,由于γ″相的回溶,对峰值应力没有影响,γ″相对峰值应变也没有影响。δ相降低峰值应变,并且变形温度越低,应变速率越高,其影响越显著,δ相也降低流变软化系数,但对峰值应力影响不大。DC比CC 1100铝合金具有更细的变形组织和更强的β纤维轧制织构,454℃×3 h退火后DC热轧带材比CC热轧带材具有更细的再结晶晶粒和更强的立方再结晶织构。可以使用JMAK型方程来定量描述织构体积份数和轧制真应变之间的关系,方程中ki数值反映了每种织构形成或消失的速率。加工方法影响轧制期间织构的演变,DC合金比CC合金具有较低的β纤维形成速率,在cube和r-cube取向区具有较高的晶格旋转速率,同时具有较低的剩余组分的消失速率。激光热冲击及疲劳技术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可靠又非常灵活的材料试验方法,特别适用于象接头、焊缝、涂层、修理区等局部区域。与传统方法相比,可以加快热疲劳寿命的预测;用所开发的系统完成的热疲劳试验证实这种方法的通用性;最大拉伸应力恰好产生在激光照射表面上束斑外围的边缘附近;最大压缩应力出现在激光束斑照射的中心,最大温度梯度恰好出现在激光加热及关闭的瞬间。表面最大温度在激光照射结束后2~3秒内接近平衡。首次提出用激光热冲击的方法测定金属材料的晶粒度,提出用热冲击韧度来表征材料的热冲击抗力。IN718合金激光热疲劳表现出循环软化的特征,这与传统试验结果是一致的。热疲劳裂纹产生于晶界、滑移带和碳化物处,有不同的裂纹生长机制:纯剪切、微裂纹形成和相继的连接。在热疲劳过程中晶粒产生严重的滑动、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