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安全,已成国策。作为石油和天然气能源的重要补充,油页岩的开发利用已是大势所趋。但我国油页岩资源的勘探程度较低,其成矿理论及勘查技术方面的研究尚未深入。据此,论文选择我国东部新生代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地区抚顺盆地、桦甸盆地,东部沿海的黄县盆地,南海北部的茂名盆地、儋州盆地等5个含油页岩盆地作为研究区。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古湖泊学、古气候学、矿床学等多学科对我国东部新生代油页岩盆地开展研究,探讨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油页岩成矿特征。论文研究了我国东部新生代的古气候与古生物特征,确认我国东部新生代盆地具有丰富的机质来源。然后收集并整理了我国东部新生代盆地、含油页岩盆地的地质资料,对桦甸、抚顺、黄县、儋州长坡、茂名盆地等进行了野外踏勘,重点剖析了茂名盆地,以探讨我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含油页岩盆地的油页岩成矿特征及其地层发育。论文以茂名盆地作为研究区开展了详细的资料收集及野外采样等工作,系统分析了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地质方面,发现茂名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来自盆地外围断裂的剪切走向滑动,而盆地东北边缘高棚岭断裂对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油页岩的成矿也起着重要控制作用;盆地内断裂延伸较短、互相交截,把古近系与新近系地层切割成大小不一的断块,同时对油页岩矿层产生一定的后期破坏作用。勘查方面,通过对油页岩及其围岩的综合地球物理测试,显示区内油页岩密度值介于1.52~1.97×103kg/m3之间、磁化率值介于26.6~206.4×10-5SI之间、剩磁强度值介于2.0~186.0×10-3A/M之间,与矿区内围岩相比存在差异,根据其差异性提出了适宜于该油页岩矿区的物探方法技术建议组合。根据五个含油页岩盆地构造和沉积特征,论文还引入了陆相层序地层三级层序单元四分方案理论,建立我国陆相断陷盆地油页岩成矿地层充填模式图,并说明了我国东部新生代含油页岩盆地多为在白垩系地层之上沉积的陆相断陷盆地;含油页岩盆地的沉积相基本为半深湖-深湖相;盆地覆水深、海浸时利于生成富油页岩矿床;断裂对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演化起着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