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飞速提升,东中西部产业结构、经济差距越来越明显。经济利差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受益于国家政策和区位优势,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人口随之大规模迁入,围绕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区域化集聚。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不仅影响流入地和流出地劳动力供给总量,还通过改变两地区劳动力供给结构(如劳动力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技能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乃至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民工荒”等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利用有限的劳动力供给提升当地产业发展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从流动人口的视角对劳动力性别结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的研究支撑尚不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流动人口的合理配置将在产业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应让城镇化和人口自由流动成为性别失衡的“助推器”,认识并重视性别结构变化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政策价值。深入研究劳动力流动、性别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系统分析区域间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的影响,对于如何引导劳动力转移,实现资源优化,减缓中国性别失衡问题、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中西部产业承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在城市模型和税收竞争模型的理论模型基础上构建本文“劳动力转移-区域性别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并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提出假设,通过对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全国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汇编、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以及流动人口报告公布的数据进行整理,利用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以及门限模型,对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从引导流动人口政策视角提出适用于中国的产业转型道路。
本文的研究框架是:
第一章是引言。简要介绍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概述全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产业结构升级、性别结构以及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文献成果进行梳理,为进一步分析三者间的影响关系做好理论铺垫。
第三章是典型事实与理论机制。首先对中国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性别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三者在实际经济发展中的关联及演变特征;其次,基于现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以及典型事实的分析结果,分析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性别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影响机制,建立本文的理论模型;最后,构建了包含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城市模型,分析了性别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第四章是流动人口对行业性别结构的影响研究。首先,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普通面板模型进行静态回归分析;其次,对流动人口影响劳动力市场性别结构进行动态模型回归;最后,针对流动人口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流动人口引发的劳动力市场性别结构进行空间模型检验,从而客观评价流动人口对区域性别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是劳动力性别结构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研究。通过省际静态面板、动态面板以及空间面板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性别结构在11个行业中产生的影响,结合第四部分流动人口对各行业性别结构的冲击,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对区域的不平衡冲击所造成的长期影响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是劳动力转移、人才竞争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首先在ZMW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人才竞争机制,构建劳动力在区域间转移,影响地区产业发展的逻辑链条,进而在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门限模型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
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概述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全面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全国产业布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最后针对本文研究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第一,近年来,流动人口往中西部回迁趋势明显。流动人口总量密集的地区多集中于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的区域。中国流动人口性别构成存在胡焕庸线的特征胡焕庸线以西,流动人口中男性占比较高,胡焕庸线以东,男性占比较低。不同性别的流动人口,对于迁移目的地的选择具有东西分离的空间集聚特征。
第二,流动人口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相较于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流动人口对地区性别结构的影响更为明显。流动人口对行业的选择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流动人口促进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中男性占比的增加,促进了大部分第三产业的女性就业的增加。工资成为大多数行业劳动力市场供求的风向标,工资变动是流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业工资的升高对两性劳动力释放了不同信号,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工资升高,相对更多的吸引男性劳动力供给;但在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中,工资升高将促使女性劳动力供给提高。地区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成熟度以及人口抚养比等经济环境因素对男女劳动力的影响在短期并不显著,但长期具有明显的影响。
第三,考虑了空间因素后,城镇化水平上升对提高本地区女性劳动力占比的促进作用要显著于对男性的引致作用。而产业成熟度的提高会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男性劳动力占比,增加金融业中男性劳动力供给。人口抚养比增加,促使男性流动人口向第二产业集聚。进而说明经济环境对男女劳动力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行业的劳动力市场性别结构的平衡水平。
第四,从行业来看,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男性占比升高有助于提高当地经济,第三产业中一味增加男性占比,并不能对当地经济起到有效支撑,甚至还会因为劳动市场的不匹配对经济起到负面作用。从本文现有验证来看,中国现阶段流动人口对大部分行业都起到了积极影响,但在交通运输业与住宿餐饮业等服务业中,流动人口并未能给流入地形成有效劳动供给。
第五,各地区固定资本投入、人均工资以及人口规模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支持作用,但也发现一些行业存在资本配置不足,劳动力冗余,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如第一产业、采矿业和电力等供应业。人口的流动不仅影响迁入地,还会影响迁出地的人才储备,部分行业(金融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存在人才抢夺的现象,随着人口迁入,经济总效应呈现负向作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劳动力转移视角,构建区域性别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型,从理论结合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流动人口、性别结构和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劳动力流动、区域经济集聚以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外部性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研究结论有利于引导劳动力转移,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区域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流动人口的合理配置将在产业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应让城镇化和人口自由流动成为性别失衡的“助推器”,认识并重视性别结构变化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政策价值。深入研究劳动力流动、性别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系统分析区域间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的影响,对于如何引导劳动力转移,实现资源优化,减缓中国性别失衡问题、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中西部产业承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在城市模型和税收竞争模型的理论模型基础上构建本文“劳动力转移-区域性别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并在理论模型基础上提出假设,通过对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全国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汇编、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以及流动人口报告公布的数据进行整理,利用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以及门限模型,对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从引导流动人口政策视角提出适用于中国的产业转型道路。
本文的研究框架是:
第一章是引言。简要介绍本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概述全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产业结构升级、性别结构以及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文献成果进行梳理,为进一步分析三者间的影响关系做好理论铺垫。
第三章是典型事实与理论机制。首先对中国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性别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三者在实际经济发展中的关联及演变特征;其次,基于现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以及典型事实的分析结果,分析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性别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影响机制,建立本文的理论模型;最后,构建了包含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城市模型,分析了性别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第四章是流动人口对行业性别结构的影响研究。首先,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普通面板模型进行静态回归分析;其次,对流动人口影响劳动力市场性别结构进行动态模型回归;最后,针对流动人口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流动人口引发的劳动力市场性别结构进行空间模型检验,从而客观评价流动人口对区域性别结构的影响。
第五章是劳动力性别结构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研究。通过省际静态面板、动态面板以及空间面板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性别结构在11个行业中产生的影响,结合第四部分流动人口对各行业性别结构的冲击,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对区域的不平衡冲击所造成的长期影响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是劳动力转移、人才竞争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首先在ZMW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人才竞争机制,构建劳动力在区域间转移,影响地区产业发展的逻辑链条,进而在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门限模型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
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概述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全面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全国产业布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最后针对本文研究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第一,近年来,流动人口往中西部回迁趋势明显。流动人口总量密集的地区多集中于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的区域。中国流动人口性别构成存在胡焕庸线的特征胡焕庸线以西,流动人口中男性占比较高,胡焕庸线以东,男性占比较低。不同性别的流动人口,对于迁移目的地的选择具有东西分离的空间集聚特征。
第二,流动人口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相较于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流动人口对地区性别结构的影响更为明显。流动人口对行业的选择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流动人口促进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中男性占比的增加,促进了大部分第三产业的女性就业的增加。工资成为大多数行业劳动力市场供求的风向标,工资变动是流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业工资的升高对两性劳动力释放了不同信号,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工资升高,相对更多的吸引男性劳动力供给;但在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中,工资升高将促使女性劳动力供给提高。地区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成熟度以及人口抚养比等经济环境因素对男女劳动力的影响在短期并不显著,但长期具有明显的影响。
第三,考虑了空间因素后,城镇化水平上升对提高本地区女性劳动力占比的促进作用要显著于对男性的引致作用。而产业成熟度的提高会降低第一、第二产业的男性劳动力占比,增加金融业中男性劳动力供给。人口抚养比增加,促使男性流动人口向第二产业集聚。进而说明经济环境对男女劳动力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行业的劳动力市场性别结构的平衡水平。
第四,从行业来看,在第一、第二产业中,男性占比升高有助于提高当地经济,第三产业中一味增加男性占比,并不能对当地经济起到有效支撑,甚至还会因为劳动市场的不匹配对经济起到负面作用。从本文现有验证来看,中国现阶段流动人口对大部分行业都起到了积极影响,但在交通运输业与住宿餐饮业等服务业中,流动人口并未能给流入地形成有效劳动供给。
第五,各地区固定资本投入、人均工资以及人口规模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支持作用,但也发现一些行业存在资本配置不足,劳动力冗余,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如第一产业、采矿业和电力等供应业。人口的流动不仅影响迁入地,还会影响迁出地的人才储备,部分行业(金融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存在人才抢夺的现象,随着人口迁入,经济总效应呈现负向作用。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劳动力转移视角,构建区域性别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型,从理论结合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流动人口、性别结构和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劳动力流动、区域经济集聚以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外部性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研究结论有利于引导劳动力转移,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区域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