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引入景观人类学理论讨论乡村旅游,景观人类学定义“空间”是在权利的参与下,国家、政府等为了达成政治经济目标而圈定的环境,“场所”是通过血缘或邻里社会关系形成的,承载着当地人共同记忆和归属感的生活环境。河合洋尚提出多相律理论,认为社会条件的不同,空间与场所之间有时平衡共存,有时背离。本文以此为框架,基于在济南市南部山区门牙农家乐景区的田野调查,从空间的生产和场所的建构两条脉络,首先梳理了该景区农家乐景观中哪些部分属于空间,哪些属于场所,然后探讨了农家乐的空间与场所之间共存的条件及背离的原因。
本文提出:(一)门牙农家乐是随着南部山区与市区的通路进程,由村民自发孕育出来的,即使后来农家乐建设成完全不同于开始时的景观,参与经营的家庭也只剩下极少数,村民依然保留着对农家乐的认可,关注其存在和发展,这是空间和场所得以共存的基础。(二)随着农家乐发展壮大,政府参与到治理中来,并提出重建景区的整改计划,因为改造成本极其高昂,经营者起初很抗拒,但考虑到方案的确可以解决现实问题,还是同意了实施。政府图纸上的景观被生产出来,彻底取代了由当地人自发建构起来的经营场所,但景观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断裂,经营的内核并没有消失。(三)经营者认为自己开的是“饭店”,而消费者、媒体和政府等将其视为“农家乐”,于是经营者使用镇上无公害基地所生产的蔬菜和肉类,做出了合格的“农家饭”,满足空间生产主体对“农家乐”的期待,自己也赚了钱,与“开饭店”的初衷吻合。外界权利在景观生产过程中,场所意义也有延伸的余地,场所与空间达成共存。(四)经营者购入游乐设备不仅是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体验,更是经营者自身追求现代化的途径。在符合自己内在景观意义的前提下将外在景观的象征符号据为己有,也是空间与场所共存的方式。而当这四条原则的其中之一被破坏时,共存局面就可能面临危机,也是本研究后期农家乐的经营几乎陷入停摆的原因。
本文提出:(一)门牙农家乐是随着南部山区与市区的通路进程,由村民自发孕育出来的,即使后来农家乐建设成完全不同于开始时的景观,参与经营的家庭也只剩下极少数,村民依然保留着对农家乐的认可,关注其存在和发展,这是空间和场所得以共存的基础。(二)随着农家乐发展壮大,政府参与到治理中来,并提出重建景区的整改计划,因为改造成本极其高昂,经营者起初很抗拒,但考虑到方案的确可以解决现实问题,还是同意了实施。政府图纸上的景观被生产出来,彻底取代了由当地人自发建构起来的经营场所,但景观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断裂,经营的内核并没有消失。(三)经营者认为自己开的是“饭店”,而消费者、媒体和政府等将其视为“农家乐”,于是经营者使用镇上无公害基地所生产的蔬菜和肉类,做出了合格的“农家饭”,满足空间生产主体对“农家乐”的期待,自己也赚了钱,与“开饭店”的初衷吻合。外界权利在景观生产过程中,场所意义也有延伸的余地,场所与空间达成共存。(四)经营者购入游乐设备不仅是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体验,更是经营者自身追求现代化的途径。在符合自己内在景观意义的前提下将外在景观的象征符号据为己有,也是空间与场所共存的方式。而当这四条原则的其中之一被破坏时,共存局面就可能面临危机,也是本研究后期农家乐的经营几乎陷入停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