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合泽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拟定的入组标准,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中心门诊的患者中筛选出72例后循环缺血(肝郁脾虚证)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每日1次),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小柴胡汤合泽泻汤(100ml/次,早晚分服),对照给予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mg/次,每日3次)。疗程14天,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眩晕障碍量表(DHI)、眩晕发作频率、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等数据变化,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描述统计和检验结果。评价小柴胡汤合泽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经药物干预后,两组眩晕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72.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比较:经药物干预后,两组眩晕障碍量表总分较前均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平均总评分(24.2±4.88)低于对照组(26.1±3.45)。治疗组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较对照组疗效更为显著(P<0.05)。3.眩晕障碍量表具体评分比较:两组眩晕障碍量表中躯体、功能、情感评分较前均有下降(P<0.05),并且治疗组眩晕障碍量表中情感评分(8.53±1.66)低于对照组(10.12±2.39)。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擅长改善患者情感方面症状(P<0.05)。4.眩晕发作次数及眩晕发作持续时间比较:经药物干预后,两组眩晕发作次数及眩晕发作持续时间较前均有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眩晕发作次数(5.24±1.18)及发作持续时间(6.15±1.54)均低于对照组眩晕发作次数(6.06±1.48)及持续时间(7.12±1.87),说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的预后更佳(P<0.05)。结论:应用小柴胡汤合泽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肝郁脾虚证)疗效明显,不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并且可以减少疾病对患者情感方面的影响。小柴胡汤合泽泻汤治疗后循环缺血(肝郁脾虚证)值得深入挖掘并且治疗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