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利集团2006年以及2016年实行的两次股权激励方案恰好经历了《管理办法》颁布、实施的各个阶段。自股权激励机制出现以来,国内外对方案设计和激励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将特定数量的公司作为样本整体的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对激励机制的案例研究较少。各公司都有其特定的资本和行业环境,计划中每个要素的适用性不尽相同,所以激励效果不能一概而论。选取伊利集团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股权激励案例进行分析,了解授予、行权等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和实施效果,研究两次方案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发现激励要素与分红比例设置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了进一步分析激励机制对伊利集团企业绩效的影响,分别选取了激励计划发布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剔除企业规模扩大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管理者和股东都比较关心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负债能力等指标,综合分析公司财务状况。结果显示,公司财务状态不稳定,股权激励方案的效果不显著,进而深入探讨激励要素设置的合理性。研究发现,2006年首次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行权价格、行权条件及解锁期的设置都不够合理,2016年激励计划相较于2006年已有了明显改善,但其行权条件依然过于简单,导致激励效果不够显著。伊利集团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优秀亦或是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其他企业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