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 L.)是菊科鬼针草属植物,其茎直立,叶绿色,花呈白色或黄色,种子黑色且微小。鬼针草属植物资源丰富,约有240种分布在世界各地,主要产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生长于村旁、路边荒地、山坡及田间。鬼针草全草皆可入药,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胃肠炎、风湿关节疼痛、疟疾,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等症的传统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鬼针草具有明显抗炎、抗肝纤维化、抗氧化等作用,引起了对鬼针草研究的极大兴趣。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鬼针草等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期研究中已初步确定鬼针草总黄酮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本研究旨在对鬼针草总黄酮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一步分离纯化,以期探究鬼针草抗肝纤维化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将其进一步开发为抗肝纤维化药物提供实验依据。目的:对鬼针草总黄酮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初步筛选出具有抗肝纤维化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利用溶剂提取法、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MCI树脂、TLC、ODS等柱层析的现代分离技术对鬼针草总黄酮提取物进行提取分离,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体外培养肝星状细胞(HSC-T6)、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并给与不同浓度的单体化合物,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各单体化合物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方法观察各单体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培养上清中IL-6、TNF-α浓度的影响。结果:利用溶剂提取法、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MCI树脂、TLC、ODS等柱层析的现代分离技术对鬼针草总黄酮提取物进行提取分离,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是3-羟基乙酰基吲哚(1)、山奈酚(2)、6,7,3¢,4¢-四羟基橙酮(3)、槲皮素(4)、奥卡宁(5)、松脂素(6)、3,5,7,4¢-四羟基-8-异戊烯基黄酮-3-O-α-L-吡喃鼠李糖苷(7)、异奥卡宁(8)、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庚基)酯(9)、(2S/2R)-异奥卡宁-7-O-β-D-(2¢¢,4¢¢,6¢¢-三乙酰基)吡喃葡糖苷(10/11)、1,2,13-三羟基-3,11(E)-十三二烯-5,7,9-三炔(12)、2-O-β-D-葡萄糖苷-1-羟基-3,11(E)十三二烯-5,7,9-三炔(13)、3-O-β-D-葡萄糖苷-1,14-二羟基-6,12(E)十四二烯-8,10-二炔(14)、5-(2-苯基乙炔基)-2-O-β-D-葡萄糖苷-噻吩(15)。MTT结果显示,化合物2(山奈酚)、化合物4(槲皮素)、化合物6(松脂素)和化合物8(异奥卡宁)在200~12.5μmol/L浓度范围内体外给药可显著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其中化合物2(山奈酚)、化合物4(槲皮素)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38.41μmol/L和40.44μmol/L。ELISA结果显示,化合物2(山奈酚)、化合物3(6,7,3?,4?-四羟基橙酮)、化合物4(槲皮素)、化合物5(奥卡宁)100~12.5μmol/L体外用药可显著减少RAW264.7细胞上清中IL-6的分泌,化合物2(山奈酚)、化合物3(6,7,3?,4?-四羟基橙酮)、化合物4(槲皮素)在浓度100~25μmol/L对RAW264.7细胞分泌TNF-α水平有抑制作用。结论:从鬼针草总黄酮粗分段第Ⅰ、Ⅱ、Ⅳ、Ⅴ部分分离并经过波普技术进行鉴定,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化合物6(松脂素),9(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庚基)酯)为首次从鬼针草种属中分离得到的。其中化合物2(山奈酚)、化合物4(槲皮素)、化合物6(松脂素)和化合物8(异奥卡宁)体外给药可显著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且以化合物2(山奈酚)、化合物4(槲皮素)作用较强;化合物2(山奈酚)、化合物3(6,7,3?,4?-四羟基橙酮)和化合物4(槲皮素)、化合物5(奥卡宁)可抑制RAW264.7细胞分泌IL-6;化合物2(山奈酚)、化合物3(6,7,3?,4?-四羟基橙酮)和化合物4(槲皮素)对RAW264.7细胞TNF-α的分泌水平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