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时代,“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城市研究意义重大,亟待深入探讨建成环境对特定人群健康的影响与机制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人民健康造成影响。其中,建成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下,流动人口因资源获取能力不足、收入偏低、活动空间受限,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可能比本地人更加突出。如何通过社区建成环境的建设、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身心健康水平,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不少研究表明,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存在显著影响,但多聚焦主流群体,对流动人口的研究较少;其次,社区建成环境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路径与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探究。为此,本文以武汉市为案例地,以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多源数据及实地调查,运用方差分析、多层级模型、中介效应检验等计量方法,兼顾抽样社区(反映城市总体)和案例社区(反映典型社区状况),试图全面揭示社区建成环境对流动人口身心健康的影响及作用路径,以期为健康城市和社区规划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全国性大样本健康调查数据,发现武汉市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较低,与全国其它超大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对该群体身心健康的环境因素的探究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根据本人核心参与完成的《武汉市社区环境与生活质量》调查(2018年11月),发现武汉市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部分流动人口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不过,流动人口的自评身体健康水平较高,高于武汉市本地居民的平均水平,这一发现基本符合“移民健康效应”,与国外迁移研究结论保持一致。第二,武汉市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水平在不同环线、居住区位和社区类型中差异显著;健康状况也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群体差异。单身、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较高住房质量满意度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更高;其中,经济因素的健康分层作用明显,较强的就业稳定性(高收入、具有正规合同、低工作转换频率)与较高健康状况相关。(2)社区建成环境对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影响显著。在控制个体属性和社区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结论依然成立,且通过稳健性检验。例如,较高的建筑密度、天空开阔度、步行指数、果蔬售卖点密度会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自评身体健康水平;相反,高容积率、饮酒场所密集会降低其自评身体健康水平。就心理健康而言,较高的公园密度可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反,饮酒场所密集和空间高度失序会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3)社区建成环境的客观要素能够通过环境主观感知影响流动人口健康,存在“环境心理路径”。其中,安全感知和绿化质量作为重要的感知变量,在建成环境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中发挥较强的中介效应。(4)社区建成环境能够通过内(归属感)、外(社会交往和社区参与)两种方式影响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存在“社会作用路径”。例如,较高的步行指数能够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水平和社区参与度,进而提高其自评身体健康水平;相反,空间高度失序会减少归属感,进而降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社区建成环境能够通过社会交往、社区参与先影响归属感,再影响流动人口的自评身体健康,即社会作用路径内部存在链式作用过程。然而,这种链式传导机制在情感健康(GHQ值)中并不成立,但存在于主观幸福感中。(5)社区建成环境对流动人口身心健康的影响及作用路径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群体和社区类型中存在差异。例如,建筑密度、果蔬售卖点密度和安全感知对中年流动人口的自评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高于青年组。相比于商品房,物质环境满意度水平对保障房和城中村流动人口的自评身体健康的正面影响更显著;饮酒场所密度、空间失序指数对其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较大。值得注意的是,自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建成环境的改善对流动人口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均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强化了两类健康之间的正向关联。流动人口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可以显著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对其身体健康也会产生正向反馈作用,以此实现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聚焦流动人口聚居区,提出人居环境质量提升框架,结合实证发现、访谈材料和实地调研资料,尝试围绕社区物质基础改善、环境感知优化和社会资本培育等三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此提高流动人口的满意度、归宿感,提升流动人口的地方融入水平,最终实现常态化底层群体的健康成长。本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包括两方面:(1)理论贡献。其一,从“人本”视角探讨了社区建成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具体而言:突破传统建成环境测度的5D原则,关注人在环境中的真实暴露状况和感知维度,如绿视率、天空开阔度、空间失序指数、安全感知和绿化质量等,加强了对人本尺度建成环境的精细化研究。其次,结合我国国情,聚焦流动人口群体,将人的社会活动和情感纳入分析框架,丰富了建成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框架。其二,通过对人口流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拓展了移民健康理论的本土适用性。(2)方法创新。聚焦社区尺度的建成环境,系统尝试了“混合研究方法”的运用:(1)结合传统社会调查数据与地理环境大数据,充分发挥小尺度数据内容详实、地理空间信息精准的优势,促进了本领域实证的精细化。(2)结合定量与定性,充分发挥计量模型与质性访谈的各自优势,互为补益,确保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