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是我国农田和林地中最难治理的地下害鼠之一,对农林业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鼢鼠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探究始终是鼢鼠研究的焦点。本实验主要在2016年至2018年进行,期间进行了大量的野外实验,通过探究农田鼢鼠、林区鼢鼠及草地鼢鼠的发生规律,进而开展了鼢鼠的化学药效试验和深坑栽培实验,旨在进一步探究延安地区鼢鼠的发生规律,探究科学的鼢鼠防治措施,为当地鼢鼠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农田鼢鼠发生规律通过野外实验,采用定面积尽捕法采集鼢鼠并解剖,分析作物种类与鼢鼠繁殖、鼢鼠种群结构的关系,采用随机抽样法探究农田中鼢鼠对作物的危害情况。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不同作物种类的样地内,鼢鼠怀孕率、植被覆盖度差异均显著(p<0.05),鼢鼠胎仔数差异不显著(p>0.05);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试验田内,鼢鼠怀孕率最高(44.6%),红薯(Ipomoea batatas(L.)Lam.)试验田内植被覆盖度最高(72.8%),玉米(Zea mays L.)试验田内,鼢鼠对植株的危害率最低(5.6%),谷子试验田内幼年体鼢鼠的比例显著低于其它组(0.95%)。2、林区鼢鼠发生规律通过野外探究实验,分析林区植被与鼢鼠繁殖、鼢鼠种群结构的关系,探究林区鼢鼠对植株的危害情况。结果表明:优势种不同的林地,其范围内鼢鼠怀孕率差异显著(p<0.05),雌雄比差异不显著(p>0.05),繁殖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亚成体比例最高的是优势种为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样地(27.65%),对照组的样地老年体鼢鼠比例显著高于其它组(29.42%),优势种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的样地内,鼢鼠对植株的致死率显著高于其它样地(5.3%)。3、草地鼢鼠发生规律通过野外探究实验,分析草地植被与鼢鼠繁殖、鼢鼠种群结构的关系,探究草地鼢鼠的危害情况。结果表明:优势种不同的草地,其范围内鼢鼠怀孕率差异显著(p<0.05);幼年体比例最高的是优势种为萎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的样地(11.95%),亚成体比例最高的是优势种为苦荬菜(Ixeris polycephala Cass.)的样地(26.12%),成年Ⅱ组比例最高的是优势种为萎陵菜的样地(31.41%),老年体比例最高的是对照组的样地(28.41%);优势种为萎陵菜的样地内,鼢鼠对植株的致死率显著高于其它样地(5.2%)。4、鼢鼠对安塞林区常见物种危害探究在化子坪镇、招安镇、高桥乡的试验区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探究鼢鼠对安塞林区常见树种的危害,探究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与鼢鼠危害的关系,进而探究鼢鼠在安塞当地的取食名录。结果表明:鼢鼠更倾向于生活在土壤质地为黄绵土、土层深厚、植被类型为蔷薇科(Rosaceae)和松科(Pinaceae)的生态环境中。嗜好性调查表明,鼢鼠对蔷薇科、松科、胡桃科(Juglandaceae)植物有极强的嗜好性。5、化学药剂药效试验本文通过在安塞区高桥镇的玉米、大豆、红薯试验田内进行的田间药效试验,探究溴敌隆、磷化锌、C型肉毒素的药效,实验结果表明,灭鼠效果与作物种类呈显著相关(r=0.995,p=0.004),与毒饵种类显著相关(r=0.983,p=0.016),不同作物的投饵前有效洞口数差异显著(F=51.313,p=0.000),取食率差异显著(F=25.979,p=0.001),不同作物的投饵7 d后的有效洞口数差异不显著(F=0.500,p>0.05),C型肉毒素灭鼠效果最佳,溴敌隆灭鼠效果最差。6、大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 G.Don.)深坑栽培试验通过在安塞区高桥镇进行的大樱桃栽培实验,探究大樱桃栽培方式对鼢鼠危害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鼢鼠对植株的致死率与试验样方的坡向、大樱桃的种植年限,均无显著相关(p值均大于0.05),在实验中,随着大樱桃栽培深度的加深,大樱桃植株的保存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植株的存活率与植株的栽培深度呈显著相关(y=-3.7857x~2+23.614x+45.532,R2=0.7231),植株栽培深度为40 cm时,鼢鼠防治效果最佳,植株存活率最高。